- 英文名稱: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 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 [syn. Fraxinus chinensis Roxb. var. rhynchophylla (Hance) Hemsl.] Cortexfraxini
- 別名:蠟樹皮,秦白皮,梣皮,岑皮,苦榴皮,樊槻皮
- 來源:木樨科落葉喬木植物苦櫪白蠟樹或白蠟樹的莖皮。春秋兩季剝取乾皮,曬乾,生用。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甘肅, 陝西, 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河南, 浙江, 貴州, 福建, 東北地區, 中國大陸各地
- 生長環境:河流,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秦皮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秦皮,其清熱解毒之效,古已有載。細讀古代醫籍,可見其功效之精妙並非單一。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秦皮「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此處提及的「除熱」,已點明秦皮具有清熱功效。然而,其清熱並非單純的瀉火,而是針對風寒濕痹所致之熱證。此處的「熱」,更應理解為邪熱,為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所致的病理產物,而非體內陽氣過盛的實熱。故秦皮清熱之法,乃屬疏散邪熱,而非攻伐真陰。 「洗洗寒氣」一句,也暗示了其能驅散寒邪,從而達到清熱的效果。 此功效與現代醫學中某些抗炎作用有著共通之處,例如抑制炎症反應所產生的熱感。
《本草綱目》則進一步闡述秦皮的應用。李時珍認為秦皮「治目病,驚癎」,這說明秦皮的清熱作用能有效改善因熱邪引起的目疾及痙攣等症狀。文中亦提及秦皮「治下痢崩帶」,這看似與清熱無關,實則反映了秦皮收斂固澀的特性。秦皮清熱的同時,兼具收斂作用,能止瀉止血,這也印證了其清熱解毒之效並非單純的瀉熱,而是更為溫和、兼顧收斂的清熱方式。 「男子少精,取其澀而補也」則說明秦皮能補益腎氣,從側面反映其調和陰陽,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這也間接支持了它在清熱解毒方面的功效,因為陰陽平衡纔能有效抵抗外邪入侵。
綜上所述,秦皮的清熱解毒功效,並非簡單的「降火」,而是通過疏散風寒濕邪、收斂止瀉、調整陰陽平衡等多重途徑來實現,其作用機制值得現代醫學進一步探索。
2. 清熱瀉火
秦皮,其清熱瀉火功效,古籍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瀉火」,而是多方面作用的綜合體現。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秦皮「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此處的「除熱」並非指直接作用於體內熱邪,而是透過疏通經絡,祛除風寒濕邪,從而達到解除因邪氣鬱滯而引起的發熱症狀。 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常伴隨局部疼痛、腫脹、甚至發熱,秦皮能透過其疏風散寒、除濕止痛的特性,改善這些症狀,間接達到「清熱」的效果。 因此,其「清熱」更偏向於「清泄鬱熱」。「洗洗寒氣」則點明瞭其祛除寒邪的功能。
《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闡述秦皮的應用:「治目病,驚癎,取其平木也;治下痢崩帶,取其收澀也;又能治男子少精,取其澀而補也。」此處可見秦皮功效的複雜性。雖然它能「治下痢崩帶」,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看似與清熱瀉火背道而馳;然而,某些下痢、崩漏,源於濕熱下注,秦皮的清熱功效能控制濕熱,再輔以其收澀作用,達到止瀉止崩的效果。此即古人所說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藥物使用需辨證論治,並非一味追求單一功效。
總而言之,秦皮的「清熱瀉火」並非單純的降火,而是基於其疏風散寒、除濕止痛、收斂止瀉等多種功效的綜合作用,在不同病症下發揮不同的作用機制,實現「清熱」的目的。其臨牀應用需結合具體病症,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3. 清肝明目
秦皮,其「清肝明目」之效,古籍早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亦可從古代醫家觀點窺見一斑。
《神農本草經》中提到秦皮「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此處重點在於其「除熱」功效。古代醫家認為肝主目,肝火上炎則會導致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而秦皮的清熱作用,能有效平息肝火,從而達到明目的效果。「目中青翳白膜」指的是眼部疾患,秦皮能治療此症,更佐證其清肝明目之效。 「洗洗寒氣」則說明秦皮亦能疏通經絡,排除寒邪,避免寒邪阻滯經絡而影響肝的正常運作,間接促進肝的健康。
《本草綱目》則從更廣泛的角度論述秦皮的功效。李時珍認為秦皮「治目病」,直接點明其治療眼疾的能力。書中更提到其「取其平木也」,此處「平木」並非指木材本身,而是指秦皮藥性平和,能平衡肝臟陰陽,避免肝氣鬱滯或肝火過旺,從而達到清肝明目的效果。 雖然《本草綱目》中也提及秦皮的收澀作用,用於治療下痢、崩帶等,但這些功效並非本文討論重點。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秦皮「清肝明目」功效的記載,主要集中在其清熱解毒、疏通經絡及平衡肝臟陰陽等方面。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中肝臟與視力健康之間的密切關係不謀而合,說明古人對秦皮藥性的認識已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當然, 具體的臨牀應用還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
4. 活血化瘀
秦皮,雖非以活血化瘀為主要功效著稱,但從古代醫籍記載中,我們可窺見其間接或潛在的活血化瘀作用。
《神農本草經》記載秦皮「主風寒濕痹」,風寒濕邪痹阻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可見秦皮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瘀滯。濕邪阻滯,亦常伴隨瘀血,秦皮去除濕邪,間接地也促進了血液循環。 其「洗洗寒氣,除熱」的功效,也能改善因寒邪或熱邪引起的氣血凝滯。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則更進一步提及秦皮的應用範圍。其記載秦皮「治下痢崩帶」,下痢、崩帶,均與血瘀密切相關。下痢常因腸道濕熱、氣滯血瘀而致,崩帶則屬出血性疾病,與血分失調、瘀血停滯有關。秦皮能治此二症,說明其具有調整血分、止血、兼具化瘀的作用。 此外,「治男子少精,取其澀而補也」,精血同源,秦皮能補益精血,從側面印證其能改善氣血運行,減少瘀滯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儘管秦皮並非專門治療瘀血的藥物,但從其治療風濕痹痛、下痢崩帶等疾病的功效來看,它可能通過疏通經絡、祛除濕邪、調整血分等途徑,間接發揮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 需注意的是,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及推論,臨牀應用需結合患者病情,由專業醫師判斷。
5. 止瀉
秦皮,其止瀉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已有記載,主要源於其收斂之性。從現存文獻分析,其機理與現代藥理學也有一定程度的契合。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秦皮「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雖未直接提及止瀉,但其「除熱」之效,暗示其可能具備調節腸胃功能,緩解因濕熱導致的腹瀉功效。 因為濕熱往往是腹瀉的重要病因之一。秦皮清熱除濕,間接地輔助止瀉。
然而,《本草綱目》則更明確地指出秦皮的止瀉作用:「治下痢崩帶,取其收澀也。」李時珍精闢地指出秦皮止瀉的關鍵在於其收斂作用。 「下痢」即指腹瀉,而秦皮的收斂性可以緊縮腸道,減少腸蠕動,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 這也解釋了為何秦皮能同時治療崩帶(女性陰道出血),因為其收斂作用同樣適用於止血。 其「澀而補」的特性,也暗示了它能修復受損的腸道黏膜,進一步促進止瀉。
綜上所述,秦皮止瀉的功效,古代醫籍已有所闡述,其機理主要在於其收斂、清熱之性,能有效緩解部分由濕熱或腸道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 雖然現代藥理學對其具體作用機制研究尚不深入,但古人經驗的總結為現代中醫藥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6. 止咳平喘
秦皮,其止咳平喘功效雖非其主要功效,但從古代典籍中可窺見其潛在作用機制。翻閱古籍,其記載的功效多集中在清熱、收斂、抗炎等方面,止咳平喘則需從其整體作用推斷。
《神農本草經》記載秦皮「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說明其具有祛除寒邪、清熱解表的作用。咳嗽、哮喘,尤其風寒咳嗽,往往伴隨寒邪內侵、肺氣不利。秦皮的清熱解表功效,可以疏通肺經,緩解肺部炎症,從而間接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洗洗寒氣」更暗示其具有溫和發散寒邪的作用,而非強烈的攻伐之性,這與某些止咳平喘藥物的溫和特性相符。
《本草綱目》則更側重秦皮的收斂作用,「治下痢崩帶,取其收澀也」,說明秦皮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 哮喘發作時,常伴隨氣逆上衝,甚至出現肺氣虛弱、氣促等症狀。秦皮的收斂作用,可以起到固護肺氣,緩解氣逆的作用,從而達到輔助平喘的效果。 此外,「治男子少精,取其澀而補也」也暗示其具有補益之性,而肺氣充足,則更能抵抗外邪侵襲,預防咳嗽、哮喘的發生。
綜上所述,秦皮的止咳平喘功效並非直接記載,而是從其清熱解表、收斂固護等作用推導而來。 其溫和的藥性,使其更適合於一些寒邪引起的咳嗽或伴有氣虛的哮喘,但需注意,單用秦皮治療咳嗽平喘的效果可能有限,更常作為複方中的輔助藥物使用。
7. 燥濕
秦皮,單方使用便能展現其獨特的「燥濕」功效,這點在古代醫籍中已有記載,並非單純的收斂止瀉而已。其燥濕作用,並非像燥烈藥物般峻猛,而是溫和而有效的。
《神農本草經》記載秦皮「主風寒濕痹」,這點直接點明瞭其祛除濕邪的能力。所謂「風寒濕痹」,指的是風寒濕三邪痹阻經絡,導致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秦皮能在此發揮作用,說明其能穿透表層的風寒,直達深層的濕邪,將其驅散,從而緩解痹症。此外,「洗洗寒氣」也暗示其具有疏散寒邪的功能,而寒濕往往相伴而生,故秦皮的燥濕作用也包含了除寒的過程。
《本草綱目》則從不同角度闡述秦皮的功效。其指出秦皮「治下痢崩帶」,這正是其收斂作用的體現。而下痢崩帶的成因,往往也與濕邪有關。濕邪困脾,則脾失健運,導致泄瀉;濕邪侵襲胞宮,則可引起崩漏帶下。秦皮的收斂作用,能固攝脾氣,收斂止瀉,並能收斂止血,這都與燥濕密切相關。濕邪去除了,脾胃功能得以恢復,自然能止瀉;而收斂止血,也間接地消除了濕邪對臟腑的損傷。
總而言之,秦皮的燥濕功效並非單純的從單一角度出發,而是涵蓋了疏散寒濕、收斂固澀等多重層面。其作用溫和,不傷正氣,這也是它作為單方使用仍能有效的原因。 通過古代醫籍的記載,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秦皮在燥濕方面的獨特作用機理。
秦皮的古代典籍
秦皮的現代功效
1. 其他功效
1. 清熱燥濕與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過敏及促進尿酸排泄: 秦皮的清熱燥濕功效,在現代藥理學上與其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炎抗過敏作用,以及促進尿酸排泄等作用機制相關。
2. 促進尿酸排泄: * 秦皮甙具有利尿作用,並能促進家兔及風濕病患者的尿酸排泄。 * 秦皮甲素通過多種給藥途徑,均可促進大鼠及兔的尿酸排泄。 * 秦皮促進尿酸排泄的機制,可能與興奮交感神經系統、抑制腎臟對尿酸的重吸收有關。 * 有研究指出秦皮甲素對大鼠無利尿作用,但對小鼠有顯著利尿效果,可能存在物種差異。
3.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 秦皮在體外實驗中能抑制離體蟾蜍心臟,而秦皮甲素則略有興奮作用。 * 然而,對在體心臟無明顯影響。 * 靜脈注射秦皮乙素或甲素,可使麻醉貓及兔的血壓輕度上升,並維持約半小時。
4. 其他藥理作用: * 秦皮甲素溶液可吸收紫外線,具有保護皮膚免受日光損傷的潛力。 * 秦皮甲、乙素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和免疫調節作用。
5. 藥代動力學研究: * 秦皮甲素口服後主要在小腸上部吸收,注射後可分布於腎臟、尿液、膽汁、腎上腺、睪丸及腦等組織。 * 秦皮甲素主要以原形經尿糞排出,豚鼠則主要在體內被破壞。 * 藥代動力學研究顯示,家兔灌胃秦皮水煎劑後,秦皮甲素、乙素在體內符合二房室模型。 * 秦皮甲素和乙素的吸收速率常數(Ka)分別為 1.55 h-1和2.08 h-1,消除速率常數(β)分別為7.06 h-1和5.58 h-1。 * 甲素的 K21為0.145 h-1, K12為0.37 h-1,乙素者為0.148 h-1和0.12 h-1。 * 半衰期(t1/2(Ka))甲素為 0.45 h,乙素為 0.33 h,而 t1/2(β)甲素為 9.81 h,乙素為 12.21 h。 * 藥時曲線下面積(AUC)甲素為 18.33 ug·h/mL,乙素為 27.1 ug·h/mL。 * 二者在體內的分布均為心、肝、腎相似而肺略低,二者相比甲素略高而乙素略低。
6. 抗病原體作用及在菌痢治療中的應用: * 秦皮對菌痢有較好療效。 * 秦皮煎劑或秦皮乙素對菌痢有較好療效。 * 臨床研究顯示,使用秦皮煎劑治療小兒菌痢,治癒率較高,能縮短體溫恢復正常的時間。 * 秦皮乙素治療小兒菌痢也有一定的有效率。 * 以秦皮配伍清熱解毒藥物組成的秦皮合劑治療急性菌痢,有較好的療效和較高的大便轉陰率。
7. 對呼吸系統疾病的影響: * 秦皮液噴霧或浸膏片口服治療慢性氣管炎,對近期控制喘息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8. 在眼科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 秦皮清熱明目,可用於治療多種眼科疾病。 * 急性結膜炎可用秦皮配伍草決明、木賊等煎水洗眼,或配伍黃連、竹葉煎服。 * 秦皮滴眼液可用於治療天行赤目,對單純皰疹性角膜炎也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9. 其他應用: * 秦皮製為噴霧劑可使肺癌痰液檢查前噴霧,能幫助患者順利咳出痰液。
2. 鎮痛
中藥秦皮的鎮痛功效,主要體現在其成分秦皮乙素的藥理作用上。以下針對秦皮乙素的鎮痛作用進行現代藥理分析:
秦皮乙素具有顯著的鎮痛作用,此作用是透過腹腔注射方式觀察到的。具體而言,腹腔注射劑量為100mg/kg的秦皮乙素,其鎮痛效果可以與25mg/kg的可待因,或是500mg/kg的阿匹林相媲美。這表明秦皮乙素在一定劑量下,能夠有效緩解疼痛。
雖然文中沒有直接指出秦皮乙素的鎮痛機制,但由於其鎮痛效果可與可待因和阿匹林比較,可以推測其鎮痛機制可能與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或抑制外周疼痛信號傳遞有關。可待因是一種鴉片類鎮痛藥,主要通過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μ受體來產生鎮痛效果。阿匹林則是一種非甾體抗炎藥(NSAID),主要通過抑制環氧合酶(COX)來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達到鎮痛、抗炎和解熱的目的。
因此,秦皮乙素的鎮痛機制可能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 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 可能與鴉片類藥物相似,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受體,改變痛覺感知。
-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可能與阿匹林相似,通過抑制環氧合酶來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炎症反應和疼痛敏感性。
- 其他機制: 也不能排除秦皮乙素可能通過其他未知的機制來發揮鎮痛作用,例如作用於其他疼痛相關的受體或信號通路。
總體來說,秦皮乙素的鎮痛效果值得進一步研究,以明確其具體的鎮痛機制,並探討其在臨床應用中的潛力。
3. 抗病原微生物
秦皮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具備廣泛的抗病原微生物活性。體外試驗表明,秦皮煎劑對多種致病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以及痢疾桿菌等。在以秦皮為主藥的白頭翁湯中,秦皮對多型痢疾桿菌展現出明顯的抑菌活性,尤其以對志賀氏菌最為敏感,施氏菌次之。研究分析白頭翁湯各組成藥物的作用,發現黃連及秦皮的抗菌作用最強,黃柏次之,白頭翁最弱。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去除黃連,全方仍然具有強大的抗菌活性。
秦皮乙素被確認為秦皮主要的抗菌有效成分。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為 1:2000,對卡他球菌為 1:2500,對大腸桿菌為 1:1000,對福氏痢疾桿菌為 1:2000。此外,秦皮甲素在濃度為 1~2:1000 時,也顯示出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鏈球菌、奈氏球菌等細菌的抑制作用。
除了抗菌活性,秦皮也具備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例如對抗流感病毒和皰疹病毒。針對家兔實驗性單純皰疹性角膜炎,含有秦皮的消單靈眼液(由紅藥子、老鸛草及秦皮製備)顯示出顯著的防治作用。每2小時滴眼一次,在用藥第二個月即觀察到顯著療效,且能使病眼痊癒,其療效明顯優於單純紅藥子,也優於皰疹淨滴眼組。
4. 抗炎鎮痛
秦皮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如秦皮甲素、秦皮乙素和秦皮甙,均展現出顯著的抗炎鎮痛活性。
從藥理機制上看,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能有效抑制豚鼠因紫外線照射引起的紅斑以及組織胺所導致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但對於緩激肽引起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則無明顯抑制作用。
在大鼠實驗中,腹腔注射秦皮甲素(10mg/kg)能顯著抑制由鹿角菜膠、右旋糖酐、5-羥色胺(5-HT)和組織胺引起的腳爪水腫,同時也能抑制甲醛引起的腳腫,並能明顯抑制棉球刺激導致的肉芽組織增生。
秦皮乙素(100mg/kg 或 200mg/kg 腹腔注射)也顯示出對大鼠蛋清性和右旋糖酐性腳爪水腫的顯著抑制作用。秦皮甙(10mg/kg 腹腔注射)亦能顯著抑制鹿角菜膠、右旋糖酐、組織胺、甲醛等引起的腳爪水腫,其抗炎活性強於秦皮甲素,但在抑制5-HT和緩激肽引起的腳爪水腫方面,效果則弱於秦皮甲素。
秦皮乙素腹腔注射可顯著降低大鼠腎上腺中的維生素C含量,提示其抗炎機制可能與興奮腎上腺皮質功能有關。
5. 鎮咳作用
秦皮的鎮咳作用,從現代藥理分析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鎮咳作用: 秦皮乙素和秦皮甲素,在劑量為320mg/kg時,均顯示出顯著的鎮咳效果。
- 祛痰作用: 秦皮乙素和秦皮甲素都能夠促進酚紅排泌,表明具有祛痰作用。
- 平喘作用: 秦皮乙素對組織胺噴霧引起的豚鼠哮喘具有平喘作用。
- 鬆弛氣管平滑肌: 0.25%的秦皮乙素溶液可以鬆弛離體豚鼠氣管的平滑肌,並且能夠對抗組織胺引起的痙攣。
- 有效鎮咳成分: 從秦皮中分離出一種名為“結晶3號”的成分,具有良好的鎮咳效果。
6. 抗發炎
秦皮的抗發炎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獲得詳實分析。其活性成分秦皮鹼、豆蔻醇及柿皮素,透過多重途徑發揮作用。秦皮鹼(Fraxin)作為一種香豆素,已被證實在體外和體內實驗中能抑制發炎介質的釋放,例如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和細胞因子(cytokines),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介白素-6(IL-6),進而阻斷發炎級聯反應。豆蔻醇(Myristicin)和柿皮素(Diosmin)則被研究指出具備顯著的抗氧化能力,能清除自由基,降低氧化應激對細胞造成的損害,而氧化應激正是發炎反應的關鍵驅動因素之一。此外,這些成分亦可能調節發炎相關的信號通路,如NF-κB途徑,從源頭上減少發炎蛋白質的生成。綜合來看,秦皮藉由抑制發炎介質、抗氧化並調節免疫反應,有效減輕各類炎症表現,為改善風濕病、痛經及痔瘡等炎症相關疾病提供現代藥理依據。
7. 抗菌抗病毒
秦皮的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具備顯著抗菌與抗病毒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秦皮鹼,對革蘭氏陰性菌展現顯著抑制作用,能有效對抗多種細菌感染。另一活性成分柿皮素,則可抑制致病菌的生長與繁殖,進一步拓寬其抗菌譜。此外,現代研究也證實秦皮具有抗病毒活性。這些作用機制共同支持秦皮在治療多種感染性疾病上的現代應用價值。
秦皮的炮製
- 除去雜質
- 洗凈
- 潤透
- 切絲
-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秦皮的注意事項
- 脾胃虛寒者忌用:性寒,易引起腹瀉、腹脹。
- 《本草經集註》:大戟為之使,惡茱萸。
- 《藥性論》:惡苦瓠、防葵。
- 《本經逢原》:胃虛少食者禁用。
-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慎用:活血化瘀,以免對胎兒或嬰兒產生不良影響。
- 高血壓患者慎用:降壓作用,以免血壓過低。
- 長期大量使用有毒性:含鹼性成分,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包括中樞神經、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等。
秦皮相關的方劑
秦皮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秦皮含有的化學成分
馬慄樹皮甙(Aesculin), 馬慄樹皮素(Esculetin), 秦皮甙(Fraxin), 秦皮素(Fraxetin), 東莨菪素(Scopoletin), N-苯基-2-萘胺(N-phenyl-2-naphthylamine), 丁香甙(Syringin), 宿柱白蠟甙(Stylosin), 鞣質(Tannin), 皁甙(Saponins), 油(Oil), 生物鹼(Alkaloids)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