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BAI TOU WENG JIA GAN CAO A JI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金匱》卷下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心經 11%
膽經 11%
脾經 11%
肺經 11%
腎經 5%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中包含白頭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白頭翁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方中加入白頭翁,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腸胃所致的痢疾,以及伴隨的發熱、腹痛、便血等症狀。
  2. 緩解白頭翁的毒性: 白頭翁雖有療效,但其性寒,用量過大或體虛者服用,容易引起脾胃虛寒、腹瀉等副作用。甘草性甘,味平,入脾、肺經,具有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與白頭翁配伍,可以減輕其寒性,保護脾胃。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白頭翁性寒,阿膠性平,甘草性甘,味甘而平,能調和白頭翁的寒性,避免傷脾胃,使藥性更為平和,減輕藥物的副作用。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解毒、緩和藥性、益氣補脾等功效,與白頭翁、阿膠相配,能增強藥物的療效,使治療效果更佳。甘草還能與白頭翁共同解毒,降低白頭翁的毒性,更安全有效。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燥: 阿膠味甘性平,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渴之效。白頭翁性寒,善清熱解毒,但容易耗傷陰津,導致燥熱。阿膠可緩解白頭翁的燥性,保護津液,避免出現口渴、便祕等副作用。
  2. 緩解毒性: 阿膠具有較好的解毒作用,能緩解白頭翁的毒性,使其療效更溫和,更安全。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為一方經典中醫處方,主要用於治療熱痢腹痛、下利便血等症狀。此方由白頭翁、黃連、黃柏、甘草、阿膠等藥材組成,其中秦皮之加入,更增強了其清熱燥濕、止痢之效。秦皮性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清熱解毒、燥濕止痢之功。因其含有秦皮素等有效成分,對腸道炎症有良好療效,能減輕腸壁充血與滲出,並有助於恢復腸道正常功能。配合白頭翁等藥,共奏清熱解毒、收斂止痢之效,故秦皮成為此方不可或缺之重要成分。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為治療熱毒瀉痢之良方,其中黃連的應用至關重要。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擅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善治熱毒所致之瀉痢。方中黃連與白頭翁相輔相成,白頭翁清熱解毒,專治下焦濕熱;黃連則直搗病灶,清熱瀉火,二者合用,增強了清熱解毒之力,對抗濕熱瀉痢效果顯著。此外,黃連還可調節腸道菌群,抑制有害細菌生長,促進腸道健康,從而加速患者康復。此方綜合運用多種藥材,通過黃連的獨特功效,達到清熱解毒、止瀉固腸的目的,是治療熱毒瀉痢不可或缺的組方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1. 婦人産後下利虛極
    産後氣血虧虛,復感濕熱邪毒,下利傷陰耗血,致「虛極」。此方清熱解毒兼滋陰養血,標本兼顧。阿膠、甘草補益虛損,白頭翁湯清熱止痢,適宜虛中夾實之證。

  2. 熱利下重,便血心煩不得眠
    濕熱痢疾見「下重」(裏急後重)、「便血」(赤痢),熱邪擾心則心煩不寐。黃連、黃柏清心除煩,阿膠滋陰止血,秦皮收澀止痢,合而清熱燥濕、安神止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組成

  • 君藥
    • 白頭翁(2兩):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專治熱毒血痢。《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溫瘧狂易,逐血止痛」。
  • 臣藥
    • 黃連、黃柏(各3兩):清熱燥濕,厚腸止利。黃連主瀉心火,黃柏瀉下焦濕熱,二者協同強化清熱解毒之效。
    • 秦皮(3兩):苦澀性寒,收澀止痢,兼清肝明目,《藥性論》載其「主赤眼痢疾」。
  • 佐使藥
    • 阿膠(2兩):滋陰養血止血,緩解痢疾傷陰耗血之虛。《本草綱目》指其「療虛勞咳嗽喘急,肺痿吐膿血,及痢疾下血」。
    • 甘草(2兩):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緩解黃連、黃柏苦寒傷胃之弊。

(二)配伍邏輯

  1. 清熱與滋陰並行
    • 白頭翁湯(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清瀉濕熱治標;
    • 阿膠、甘草補虛治本,防苦寒過燥傷陰,適合「虛極」或「陰血不足」之熱痢。
  2. 標本兼顧
    • 濕熱痢疾本為實證,然「産後虛極」或「久痢傷陰」需顧護正氣。阿膠補血,甘草和中,使祛邪不傷正。

(三)治療原理與臨床應用

  • 病機:濕熱蘊結大腸,灼傷絡脈則下利赤白;熱擾心神則心煩不眠;陰血耗傷則口乾舌燥、脈細數。
  • 治法:清熱解毒為主,佐以養血生津。
  • 現代應用延伸
    • 案例中老年婦女「赤白痢」伴「舌乾無津、脈細數」,屬濕熱未清而陰血已傷,故以原方比例調整劑量(減黃連、黃柏量,加阿膠),迅速見效。

三、總結

此方以白頭翁湯為基礎,加阿膠、甘草,既承襲《傷論》清熱止痢之力,又融入補虛思路,適用於「熱痢兼陰血虧虛」之證。其配伍體現中醫「攻補兼施」原則,尤其適合産後、年老體弱而患痢疾者。

傳統服藥法


白頭翁2兩, 甘草2兩, 阿膠2兩, 秦皮3兩, 黃連3兩, 柏皮3兩。
以水7升,煮取2升半,納膠令消盡,分3次溫服。
痢疾:患者女,60余歲。痢下赤白,日數十遍,里急後重。曾服呋喃西林二日,效果不顯,發熱不高,口乾,尚不作渴,舌質淡紅,舌邊呈細小赤點。乾而無津,脈象細數。認為老年津血不足,又患熱痢,津血更易耗損。擬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白頭翁12克,黃連6克,川黃柏6克,秦皮9克,阿膠9克(烊),甘草6克,煎至200毫升,分二次服。上午服第一劑,至晚大便已變糞,續進一劑病癒。
白頭翁湯(《千金》卷三)、甘草湯(《千金翼》卷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大腸激擾綜合症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胃腸出血睡眠障礙腹瀉心情煩燥心胸煩熱大便膿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出處:《金匱》卷下。 組成:白頭翁2兩,甘草2兩,阿膠2兩,秦皮3兩,黃連3兩,柏皮3兩。 主治:婦人産後下利虛極;熱利下重,大便血,心煩不得眠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