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

白頭翁

BAI TOU WENG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白頭翁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白頭翁,其清熱解毒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多部古代醫籍中,我們能窺見其作用機理及臨牀應用。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頭翁主治溫瘧、狂易、寒熱、症瘕積聚等症,《名醫別錄》則補充其能治鼻衄。這些症狀,皆與熱毒相關。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提及張仲景用白頭翁湯治療熱痢,認為其能「堅之」,即能固攝下焦,此處的「堅」並非收斂,而是指透過清熱解毒,使下焦虛弱之症得以緩解。

《本草求真》更進一步闡述白頭翁治療溫瘧、寒熱、齒痛、骨痛、鼻衄等症的機理,認為其能「熱解毒清」,使腎不燥擾、胃不受邪,從而達到止痛、止血的效果。此說法強調白頭翁清熱解毒的功效,並指出其作用的整體性。

《本草正義》則對白頭翁的藥性提出更精細的分析。作者認為白頭翁味微苦而淡,氣清質輕,並非溫藥,其清熱解毒的作用並非單純的苦寒瀉下,而是能升舉脾胃清氣,避免氣陷下焦,從而治療裏急後重等症。何廉臣更指出其氣質輕清,能發散腸胃鬱火,此說法更補足了白頭翁的清熱解毒機制。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白頭翁清熱解毒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的瀉下,而是涵蓋了清熱、解毒、升舉、涼血等多方面作用,其治療範圍也涵蓋了多種熱毒壅滯所致的病症,例如痢疾、溫瘧、鼻衄等,並佐以不同角度的理論解釋,顯示其藥效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各家論述互相補充,豐富了我們對白頭翁藥性的認識。

2. 清熱瀉火

白頭翁,其清熱瀉火功效歷來為醫家所重視。從古代典籍中,我們能窺見其應用之廣泛與機理之精妙。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頭翁能治「溫瘧狂易寒熱」,《名醫別錄》則指出其能「主鼻衄」。這些記載已提示白頭翁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處理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提到張仲景用白頭翁湯治療熱痢,認為其「純苦之劑堅之」,此處「堅」並非單純補益,而是指以苦寒之性制伏下焦虛火,從而止痢。 《本草求真》則更進一步闡述,白頭翁之所以能治療溫瘧、齒痛、骨痛、鼻衄等症,皆因其能「清解熱毒」,使邪熱之氣不再擾亂機體。

《本草正義》則對白頭翁的藥性做了深入分析。雖《本經》謂其苦溫,但根據其臨牀應用,作者認為其性應為微寒,並指出其「氣質輕清,為升散腸胃鬱火之良藥」。這並非完全否定其苦洩之性,而是強調其輕清之氣能升舉脾胃之清氣,防止邪熱下陷,從而達到治痢止痛的目的。何廉臣的觀點,突顯了白頭翁清熱瀉火之功不止於下瀉,更在於疏通鬱滯。

其他典籍如《本草經集註》、《藥性論》、《傷寒蘊要》、《本草匯言》、《本草備要》、《本草綱目拾遺》等,也都記載了白頭翁治療各種熱毒、血瘀相關疾病的功效,例如毒痢、禿瘡、疝瘕、血痔等,進一步印證了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藥理作用。綜上所述,白頭翁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單純的苦寒泄瀉,而是一種多層次的調節作用,體現了古代醫家對藥物性味歸經及作用機理的深入研究。

3. 清熱涼血

白頭翁,其清熱涼血之效,古籍多有記載,且見解各有不同,今試析之。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頭翁能治「溫瘧狂易寒熱」,《本經逢原》則認為此乃少陽、陽明熱邪固結,白頭翁能「結散則積血去而腹痛止」。此處已暗示其清熱並兼具涼血之效,因熱邪往往導致血瘀。 《名醫別錄》及《本草經集註》則明確指出其能治鼻衄及毒痢,這兩種症狀都與血熱、出血相關,更直接體現其涼血功效。

《本草求真》認為白頭翁能治齒痛、骨痛、鼻衄等症,皆因「邪結陽明」,服用白頭翁「熱解毒清」,說明其清熱解毒,進而達到涼血的效果。 《本草正義》則對其藥性有深入探討,認為其味微苦而淡,氣清質輕,雖《本經》記載為苦溫,但從其主治溫瘧、熱痢等症來看,應屬微寒。其能治療「實熱毒火之滯下赤白」,正是其清熱涼血之力的體現。 何廉臣更提出白頭翁「升散腸胃鬱火」,此論點說明白頭翁並非單純向下瀉熱,更能提升脾胃清氣,避免氣陷下焦,從而達到治癒裏急後重的效果。

《本草匯言》直接點明白頭翁「涼血,消瘀,解濕毒」,《傷寒蘊要》亦提到「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與《神農本草經疏》中「散熱涼血行瘀」之說不謀而合。綜觀諸家論述,白頭翁清熱涼血之效,主要體現在其能清解熱毒,並通過散瘀止血,來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出血、疼痛等症狀。其作用機理,既有清熱解毒之功,又有涼血止血之效,且藥性平和,使用靈活。

4. 止血

白頭翁,其止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應用範圍廣泛。其止血機理,並非單純的收斂止血,而是與其清熱解毒、涼血消瘀的功效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記載白頭翁「逐血止痛,金瘡」,已點明其止血作用,並與止痛聯繫起來。《名醫別錄》則明確指出其可治「鼻衄」。這說明古人很早就觀察到白頭翁對出血症狀的療效。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提到白頭翁湯治療熱痢下重,說明白頭翁能止住因熱毒導致的腸道出血。他認為此藥「堅」腎,因痢疾下焦虛,用苦寒之劑以固下焦,此處的「堅」應理解為收斂固澀之意,並非單純收斂止血,而是整體調理臟腑功能來達到止血目的。

《本草求真》則從熱毒的角度闡述其止血機理:「邪結陽明,服此熱解毒清,則毒不上侵而止衄」。這表明白頭翁通過清解陽明經的熱毒,防止毒邪上犯,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鼻衄的產生與陽明經的熱毒有關,白頭翁清熱解毒,則熱毒消除,出血自然停止。

《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分析,認為白頭翁「味微苦而淡,氣清質輕」,並非溫熱之品,其止血作用源於其清洩熱毒,使脾胃清氣上揚,避免氣血下陷,從而止住出血。 何廉臣認為其「升散腸胃鬱火」,此說法雖然與傳統的苦寒洩瀉之說略有不同,但都指向白頭翁能調節臟腑功能,最終達到止血的目的。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白頭翁止血功效的記載,多與其清熱解毒、涼血消瘀的特性相關,並非單純的收斂止血,而是通過調理臟腑、清除病邪來達到止血的目的。 其作用機制,需結合不同病症及臨牀表現綜合考量。

5. 解毒

白頭翁,其解毒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藥理研究雖未完全契合,但從古籍記載中,仍能窺見其解毒之妙。

《神農本草經》記載白頭翁能治「溫瘧狂易寒熱」,《本草經集註》則提及其「療毒痢」。 這些記載已點出白頭翁解熱毒之效。 《蘭室祕藏》李東垣認為白頭翁能治「毒痢」,並指出其「純苦之劑堅之」,意指其苦寒之性能收斂腸胃,從而止瀉,這也暗含了其解毒作用,並能針對下焦虛熱之症。

《本草求真》更進一步闡述其解毒機制:「邪結陽明,服此熱解毒清」,說明白頭翁能清解陽明經之熱毒,從而緩解齒痛、骨痛、鼻衄等症狀。 陽明經在中醫理論中與消化系統密切相關,白頭翁能清解陽明經熱毒,也就符合其治療痢疾的功效。

《本草正義》則深入分析白頭翁的藥性,認為其「味微苦而淡,氣清質輕」,並指出其清洩熱毒之功。 何廉臣認為其「升散腸胃鬱火」,這與現代藥理研究中某些植物成分具有抗炎作用不謀而合。 《本經逢原》則指出白頭翁治療溫瘧、鼻衄等症,皆為熱毒傷血之證,藉由清熱解毒而達療效。 其他醫籍如《本草備要》、《傷寒蘊要》等也記載其治療各種熱毒、血瘀相關疾病的功效。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白頭翁解毒功效的描述,雖著眼點不同,但都指向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主要作用於實熱毒邪所致的疾病。 其解毒機制可能與其所含成分的抗炎、抗菌等作用相關,但需注意的是,此處僅為古籍記載的分析,非現代醫學驗證。

白頭翁的古代典籍


白頭翁的現代功效


1. 預防心血管疾病

白頭翁有益心血管。能降血脂,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改善心血管功能,治療心絞痛、冠心病等;抗血栓形成,預防心肌梗死、中風等;降血壓,防治高血壓。

2. 降血脂

白頭翁具有降血脂之效。其所含鳥苷、木賊醇、鱗狀花色素等有效成分,可調節脂質代謝,降低血脂。血脂過高乃多種心血管疾病之主因,白頭翁能降低血脂,有助於預防及治療高膽固醇等疾病。

3. 防癌抗腫瘤

白頭翁具抗癌作用,其有效成分如鳥苷、木賊醇、鱗狀花色素等,能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促進其凋亡。此外,白頭翁亦能調節免疫系統,增強免疫力、防止腫瘤轉移。

4. 抗菌抗病毒

白頭翁含鳥苷、木賊醇、鱗狀花色素等成分,可抑制細菌生長繁殖,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可對多種細菌產生抑制作用,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肺炎鏈球菌等。

白頭翁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白頭翁的炮製


揀淨雜質,洗淨,潤透後切片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頭翁注意事項重點

  1. 虛寒瀉痢者忌服。
  2. 豚實力使。(《藥性論》)
  3. 得酒良。(《日華子本草》)
  4. 滯下、胃虛不思食、下利完谷不化、洩瀉由於虛寒寒濕,而不由於濕毒者忌之。(《本草經疏》)
  5. 血分無熱者忌。虛寒瀉痢忌服。(《本草從新》)
  6.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禁用。
  7. 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8. 高血壓患者慎用。
  9. 凝血功能異常者禁用。
  10. 低血糖患者慎用。

白頭翁相關的方劑


白頭翁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甲狀腺腫皮膚癬菌病(頭,鬍鬚)白癬陰囊搔癢流鼻血牙齒痛面部疼痛腹痛痢疾動脈動脈粥樣硬化肺炎心絞痛積滯咳嗽

白頭翁含有的化學成分


白頭翁皁甙A(Pulchinenoside A), 白頭翁皁甙B(Pulchinenoside B), 白頭翁皁甙C(Pulchinenoside C), 白頭翁皁甙D(Pulchinenoside D), 白頭翁皁甙A3(Pulchinenoside A3), 白頭翁皁甙B4(Pulchinenoside B4), 皁甙1(Saponin 1), 皁甙2(Saponin 2), 白樺脂酸-3-O-α-L-阿拉伯吡喃糖甙(Betulinic acid 3-O-α-L-arabinopyranoside), 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 3-氧代白樺脂酸(3-oxobetulinic acid),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白頭翁素(Anemonin), 原白頭翁素(Protoanemonin), 威靈仙表二糖皁甙(CP3a), 威靈仙二糖皁甙(CP2), 皁甙Ⅱ(Saponin II), 皁甙Ⅲ(Saponin III), 白頭翁甙A(Pulsatiloside A), 白頭翁甙B(Pulsatiloside B), 白頭翁甙C(Pulsatiloside C), 白頭翁甙D(Pulsatiloside D), 牡丹草甙A(Leontosidel A), 牡丹草甙B(Leontosidel B), 牡丹草甙D(Leontosidel D), 驢蹄草甙D(Calcoside D), 威巖仙皁甙D(Cauloside D), 威巖仙皁甙F(Cauloside F)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