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 Pulsatilla chinensis (Bunge) Regel [= Anemone chinensis Bunge] Radix Pulsatillae
- 別名:菊菊苗,山棉花根,粉乳草,貓爪子花,毛姑朵花,毫筆花,野丈人,老姑草,老公花,老婆子花,老翁花,胡王使者,白頭公,老冠花,粉草,耗子尾巴花,白頭草,老和尚頭,奈何草
-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乾燥。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河北, 甘肅, 新疆, 陝西, 青海, 四川, 遼寧, 吉林, 山東, 黑龍江, 河南, 安徽, 江蘇, 湖北, 陜西, 寧夏, 內蒙古, 東北地區, 蒙古
- 生長環境:平原, 草地, 山坡, 草原, 路旁, 山坡草地, 林緣, 林間空地, 草坡, 低山山坡, 坡地, 低山, 灌木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白頭翁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白頭翁,其清熱解毒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多部古代醫籍中,我們能窺見其作用機理及臨牀應用。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頭翁主治溫瘧、狂易、寒熱、症瘕積聚等症,《名醫別錄》則補充其能治鼻衄。這些症狀,皆與熱毒相關。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提及張仲景用白頭翁湯治療熱痢,認為其能「堅之」,即能固攝下焦,此處的「堅」並非收斂,而是指透過清熱解毒,使下焦虛弱之症得以緩解。
《本草求真》更進一步闡述白頭翁治療溫瘧、寒熱、齒痛、骨痛、鼻衄等症的機理,認為其能「熱解毒清」,使腎不燥擾、胃不受邪,從而達到止痛、止血的效果。此說法強調白頭翁清熱解毒的功效,並指出其作用的整體性。
《本草正義》則對白頭翁的藥性提出更精細的分析。作者認為白頭翁味微苦而淡,氣清質輕,並非溫藥,其清熱解毒的作用並非單純的苦寒瀉下,而是能升舉脾胃清氣,避免氣陷下焦,從而治療裏急後重等症。何廉臣更指出其氣質輕清,能發散腸胃鬱火,此說法更補足了白頭翁的清熱解毒機制。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白頭翁清熱解毒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的瀉下,而是涵蓋了清熱、解毒、升舉、涼血等多方面作用,其治療範圍也涵蓋了多種熱毒壅滯所致的病症,例如痢疾、溫瘧、鼻衄等,並佐以不同角度的理論解釋,顯示其藥效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各家論述互相補充,豐富了我們對白頭翁藥性的認識。
2. 清熱瀉火
白頭翁,其清熱瀉火功效歷來為醫家所重視。從古代典籍中,我們能窺見其應用之廣泛與機理之精妙。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頭翁能治「溫瘧狂易寒熱」,《名醫別錄》則指出其能「主鼻衄」。這些記載已提示白頭翁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處理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提到張仲景用白頭翁湯治療熱痢,認為其「純苦之劑堅之」,此處「堅」並非單純補益,而是指以苦寒之性制伏下焦虛火,從而止痢。 《本草求真》則更進一步闡述,白頭翁之所以能治療溫瘧、齒痛、骨痛、鼻衄等症,皆因其能「清解熱毒」,使邪熱之氣不再擾亂機體。
《本草正義》則對白頭翁的藥性做了深入分析。雖《本經》謂其苦溫,但根據其臨牀應用,作者認為其性應為微寒,並指出其「氣質輕清,為升散腸胃鬱火之良藥」。這並非完全否定其苦洩之性,而是強調其輕清之氣能升舉脾胃之清氣,防止邪熱下陷,從而達到治痢止痛的目的。何廉臣的觀點,突顯了白頭翁清熱瀉火之功不止於下瀉,更在於疏通鬱滯。
其他典籍如《本草經集註》、《藥性論》、《傷寒蘊要》、《本草匯言》、《本草備要》、《本草綱目拾遺》等,也都記載了白頭翁治療各種熱毒、血瘀相關疾病的功效,例如毒痢、禿瘡、疝瘕、血痔等,進一步印證了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藥理作用。綜上所述,白頭翁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單純的苦寒泄瀉,而是一種多層次的調節作用,體現了古代醫家對藥物性味歸經及作用機理的深入研究。
3. 清熱涼血
白頭翁,其清熱涼血之效,古籍多有記載,且見解各有不同,今試析之。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白頭翁能治「溫瘧狂易寒熱」,《本經逢原》則認為此乃少陽、陽明熱邪固結,白頭翁能「結散則積血去而腹痛止」。此處已暗示其清熱並兼具涼血之效,因熱邪往往導致血瘀。 《名醫別錄》及《本草經集註》則明確指出其能治鼻衄及毒痢,這兩種症狀都與血熱、出血相關,更直接體現其涼血功效。
《本草求真》認為白頭翁能治齒痛、骨痛、鼻衄等症,皆因「邪結陽明」,服用白頭翁「熱解毒清」,說明其清熱解毒,進而達到涼血的效果。 《本草正義》則對其藥性有深入探討,認為其味微苦而淡,氣清質輕,雖《本經》記載為苦溫,但從其主治溫瘧、熱痢等症來看,應屬微寒。其能治療「實熱毒火之滯下赤白」,正是其清熱涼血之力的體現。 何廉臣更提出白頭翁「升散腸胃鬱火」,此論點說明白頭翁並非單純向下瀉熱,更能提升脾胃清氣,避免氣陷下焦,從而達到治癒裏急後重的效果。
《本草匯言》直接點明白頭翁「涼血,消瘀,解濕毒」,《傷寒蘊要》亦提到「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與《神農本草經疏》中「散熱涼血行瘀」之說不謀而合。綜觀諸家論述,白頭翁清熱涼血之效,主要體現在其能清解熱毒,並通過散瘀止血,來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出血、疼痛等症狀。其作用機理,既有清熱解毒之功,又有涼血止血之效,且藥性平和,使用靈活。
4. 止血
白頭翁,其止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應用範圍廣泛。其止血機理,並非單純的收斂止血,而是與其清熱解毒、涼血消瘀的功效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記載白頭翁「逐血止痛,金瘡」,已點明其止血作用,並與止痛聯繫起來。《名醫別錄》則明確指出其可治「鼻衄」。這說明古人很早就觀察到白頭翁對出血症狀的療效。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提到白頭翁湯治療熱痢下重,說明白頭翁能止住因熱毒導致的腸道出血。他認為此藥「堅」腎,因痢疾下焦虛,用苦寒之劑以固下焦,此處的「堅」應理解為收斂固澀之意,並非單純收斂止血,而是整體調理臟腑功能來達到止血目的。
《本草求真》則從熱毒的角度闡述其止血機理:「邪結陽明,服此熱解毒清,則毒不上侵而止衄」。這表明白頭翁通過清解陽明經的熱毒,防止毒邪上犯,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鼻衄的產生與陽明經的熱毒有關,白頭翁清熱解毒,則熱毒消除,出血自然停止。
《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分析,認為白頭翁「味微苦而淡,氣清質輕」,並非溫熱之品,其止血作用源於其清洩熱毒,使脾胃清氣上揚,避免氣血下陷,從而止住出血。 何廉臣認為其「升散腸胃鬱火」,此說法雖然與傳統的苦寒洩瀉之說略有不同,但都指向白頭翁能調節臟腑功能,最終達到止血的目的。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白頭翁止血功效的記載,多與其清熱解毒、涼血消瘀的特性相關,並非單純的收斂止血,而是通過調理臟腑、清除病邪來達到止血的目的。 其作用機制,需結合不同病症及臨牀表現綜合考量。
5. 解毒
白頭翁,其解毒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現代藥理研究雖未完全契合,但從古籍記載中,仍能窺見其解毒之妙。
《神農本草經》記載白頭翁能治「溫瘧狂易寒熱」,《本草經集註》則提及其「療毒痢」。 這些記載已點出白頭翁解熱毒之效。 《蘭室祕藏》李東垣認為白頭翁能治「毒痢」,並指出其「純苦之劑堅之」,意指其苦寒之性能收斂腸胃,從而止瀉,這也暗含了其解毒作用,並能針對下焦虛熱之症。
《本草求真》更進一步闡述其解毒機制:「邪結陽明,服此熱解毒清」,說明白頭翁能清解陽明經之熱毒,從而緩解齒痛、骨痛、鼻衄等症狀。 陽明經在中醫理論中與消化系統密切相關,白頭翁能清解陽明經熱毒,也就符合其治療痢疾的功效。
《本草正義》則深入分析白頭翁的藥性,認為其「味微苦而淡,氣清質輕」,並指出其清洩熱毒之功。 何廉臣認為其「升散腸胃鬱火」,這與現代藥理研究中某些植物成分具有抗炎作用不謀而合。 《本經逢原》則指出白頭翁治療溫瘧、鼻衄等症,皆為熱毒傷血之證,藉由清熱解毒而達療效。 其他醫籍如《本草備要》、《傷寒蘊要》等也記載其治療各種熱毒、血瘀相關疾病的功效。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白頭翁解毒功效的描述,雖著眼點不同,但都指向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主要作用於實熱毒邪所致的疾病。 其解毒機制可能與其所含成分的抗炎、抗菌等作用相關,但需注意的是,此處僅為古籍記載的分析,非現代醫學驗證。
白頭翁的古代典籍
白頭翁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白頭翁中提取的毛莨甙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活性。
在細胞層面上,毛莨甙展現出強烈的細胞毒性,有效抑制KB細胞和Bel7420細胞的克隆形成。極低濃度(0.1 μmol/L)即可產生效果,對KB細胞和Bel7420細胞的IC50值分別為0.21 μmol/L和0.35 μmol/L。當濃度提高至2 μmol/L時,兩種細胞的克隆形成可被完全抑制。
毛莨甙對L1210細胞大分子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DNA合成方面。其對DNA合成的IC50為0.35 μmol/L,對RNA合成的影響較輕微,而對蛋白質合成沒有明顯影響。在15 μmol/L的濃度下,毛莨甙對DNA、RNA和蛋白質合成的抑制率分別為87.2%、56.2%和11.7%。
毛莨甙抑制DNA合成的作用機制與傳統的單線核酸代謝抑制劑(如三尖杉酯鹼)不同,但與模板損傷型藥物(如柔紅霉素)相似。然而,毛莨甙不具有DNA嵌入效應,無法像阿霉素那樣改變小牛胸腺DNA的紫外吸收光譜。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毛莨甙能夠抑制DNA聚合酶I作用下的DNA合成,在50 μmol/L的濃度下,對DNA聚合酶I的抑制率可達61%。此外,毛莨甙能夠促進超氧自由基的生成。在10 μmol/L的濃度下,超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22.42%,而在100 μmol/L時,促進率可高達208.48%。過氧化氫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部分解除毛莨甙對DNA合成的抑制作用。
2. 其他功效
- 抗阿米巴原蟲作用: 白頭翁煎劑及其皂甙在體外實驗中展現出抗阿米巴原蟲的活性。具體來說,白頭翁煎劑在1:60的濃度下,皂甙在1:500的濃度下,可以減少阿米巴原蟲的繁殖,並觀察到培養液中出現圓縮的囊前型。濃度提高至煎劑1:40、皂甙1:200時,則能完全抑制阿米巴原蟲的生長。在感染阿米巴原蟲的大鼠治療實驗中,每日給予煎劑1g(生藥)/kg或皂甙 1g/kg,連續6日,同樣能抑制大鼠體內阿米巴的生長。
- 鎮靜、鎮痛及抗組織胺作用: 白頭翁的酒精提取物具有鎮靜和鎮痛的藥理作用。此外,原白頭翁素在離體試驗(豚鼠支氣管、回腸標本)和整體動物試驗中均表現出抗組織胺活性。
- 毛莨甙的代謝及轉化: 毛莨甙在體內、體外均會發生代謝轉化,轉化後會降低其抗腫瘤作用。體外試驗表明,大鼠肝微粒體及胞漿液均可使毛莨甙抑制 L1210 細胞 DNA 合成作用減弱。模擬肝臟代謝條件下,毛莨甙與肝微粒體酶共孵育後,可使一部分毛莨甙消失,並產生原白頭翁素,這提示毛莨甙在體內可能於肝臟轉化為原白頭翁素。
3. 抗菌
白頭翁的抗菌功效主要體現在體外實驗中,其鮮汁、煎劑、乙醇提取物均表現出明顯的抗菌活性。針對多種細菌,白頭翁都展現出抑制作用,尤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的敏感性較高。此外,白頭翁對痢疾桿菌(包括志賀氏、施氏、福氏及宋內氏等)、枯草桿菌、傷寒桿菌、沙門氏菌等也有顯著的抑製作用。
傳統名方白頭翁湯及其組成的四味藥材(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對上述幾種痢疾桿菌同樣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雖然單獨比較四味藥材的抗菌效果,黃連和秦皮較強,黃柏次之,白頭翁最弱,但在組方中,各藥材之間未觀察到協同或拮抗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去除黃連,白頭翁湯仍然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進一步研究發現,白頭翁的抗菌有效成分為原白頭翁素及白頭翁素。原白頭翁素對多種細菌都具有強烈的抗菌作用,其MIC(最低抑菌濃度)值顯示:對大腸桿菌為1.2~3×10-5,金黃色葡萄球菌為1.67×10-5,志賀氏痢疾桿菌為1.67×10-6,結核桿菌為2.5×10~6,對其他一些細菌的MIC值則在1.67~2.5×10-5之間。白頭翁素同樣具有廣泛的抗菌活性,對白喉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結核桿菌等的MIC值在8×10-5~2×10-6之間。更重要的是,白頭翁素的抗菌活性可以與鏈霉素產生協同作用。
4. 預防心血管疾病
白頭翁在中醫藥學中,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對預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顯著功效。其有效成分能多面向地作用於心血管系統,首先體現為顯著的降血脂作用,透過調節體內的脂質代謝,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並可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準,從而有效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與發展。
其次,白頭翁具有顯著的抗血栓形成能力。研究顯示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干預凝血過程,減少血栓的生成,這對於預防因血栓形成引起的心肌梗死、腦中風等嚴重心血管事件至關重要。
此外,白頭翁具備降血壓作用,能透過緩解血管壁緊張、舒張血管等機制,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有助於穩定血壓,對高血壓的預防與輔助管理有積極作用。同時,它能改善整體心血管功能,包括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供血量,提升心肌對缺血的耐受性,有助於維護心肌健康,預防心絞痛與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這些綜合作用共同構築了白頭翁在心血管疾病預防領域的藥理基礎。
5. 降血脂
白頭翁的降血脂功效,現代藥理分析指出,其所含鳥苷、木賊醇、鱗狀花色素等活性成分是關鍵。這些成分具多重作用機制以調節脂質代謝。例如,它們可能通過抑制肝臟膽固醇合成的關鍵酶(如HMG-CoA還原酶),或促進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表達,增加膽固醇的清除。此外,部分成分或能增強脂肪酸氧化,減少脂質在肝臟的堆積,並可能影響腸道對脂肪的吸收。鳥苷作為核苷類物質,可能參與調控細胞內信號通路,影響脂質合成與分解相關基因的表達。木賊醇類成分,推測為萜類或皂苷類,或能干預膽固醇的吸收與轉運。而鱗狀花色素則屬多酚化合物,其抗氧化特性有助於減少脂質過氧化,保護血管內皮,進而減緩動脈粥狀硬化進程。白頭翁因此透過多靶點作用,展現其在防治高血脂疾病上的潛力。
6. 防癌抗腫瘤
白頭翁的防癌抗腫瘤作用,透過現代藥理研究揭示其多重機制。其主要活性成分,如核苷類物質鳥苷、植物醇木賊醇及部分類黃酮或花色素衍生物鱗狀花色素等,對癌細胞展現直接抑制效應。實驗證實,這些成分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異常增殖,干擾其DNA合成與細胞分裂週期,從而遏制腫瘤生長。同時,它們亦能特異性誘導癌細胞進入程序性死亡(凋亡),促進惡性細胞的清除,此為抑制腫瘤體積擴大及清除病灶的重要途徑。
進一步分析顯示,白頭翁亦具備顯著的免疫調節功能。它能活化機體免疫細胞,如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提高其免疫識別與攻擊腫瘤細胞的能力,從而增強宿主特異性與非特異性抗腫瘤免疫監測。這種免疫力的提升,結合其直接抑制癌細胞增殖與誘導凋亡的作用,共同協同發揮作用,對於抑制腫瘤的局部浸潤、血管生成,並有效阻斷腫瘤細胞向遠端器官的轉移過程,具有重要的臨床潛力。
7. 抗菌抗病毒
白頭翁含鳥苷、木賊醇、鱗狀花色素等多種活性成分。現代藥理研究指出,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肺炎鏈球菌等多種細菌展現廣譜抑制作用,主要透過抑制細菌生長繁殖而發揮抗菌功效。此外,部分研究亦顯示白頭翁對某些病毒具有潛在的抑制活性,但其確切抗病毒機制與廣譜性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驗證。
白頭翁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白頭翁的炮製
- 揀淨雜質
- 洗淨
- 潤透
- 切片
-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頭翁注意事項重點
- 虛寒瀉痢者忌服。
- 豚實力使。(《藥性論》)
- 得酒良。(《日華子本草》)
- 滯下、胃虛不思食、下利完谷不化、洩瀉由於虛寒寒濕,而不由於濕毒者忌之。(《本草經疏》)
- 血分無熱者忌。虛寒瀉痢忌服。(《本草從新》)
-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禁用。
- 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 高血壓患者慎用。
- 凝血功能異常者禁用。
- 低血糖患者慎用。
白頭翁相關的方劑
白頭翁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白頭翁含有的化學成分
白頭翁皁甙A(Pulchinenoside A), 白頭翁皁甙B(Pulchinenoside B), 白頭翁皁甙C(Pulchinenoside C), 白頭翁皁甙D(Pulchinenoside D), 白頭翁皁甙A3(Pulchinenoside A3), 白頭翁皁甙B4(Pulchinenoside B4), 皁甙1(Saponin 1), 皁甙2(Saponin 2), 白樺脂酸-3-O-α-L-阿拉伯吡喃糖甙(Betulinic acid 3-O-α-L-arabinopyranoside), 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 3-氧代白樺脂酸(3-oxobetulinic acid),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白頭翁素(Anemonin), 原白頭翁素(Protoanemonin), 威靈仙表二糖皁甙(CP3a), 威靈仙二糖皁甙(CP2), 皁甙Ⅱ(Saponin II), 皁甙Ⅲ(Saponin III), 白頭翁甙A(Pulsatiloside A), 白頭翁甙B(Pulsatiloside B), 白頭翁甙C(Pulsatiloside C), 白頭翁甙D(Pulsatiloside D), 牡丹草甙A(Leontosidel A), 牡丹草甙B(Leontosidel B), 牡丹草甙D(Leontosidel D), 驢蹄草甙D(Calcoside D), 威巖仙皁甙D(Cauloside D), 威巖仙皁甙F(Cauloside F)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