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散

BAI TOU W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37

熱/寒比例

極寒 (0.16)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32%
胃經 21%
心經 11%
肝經 11%
膽經 11%
脾經 11%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白頭翁散以「白頭翁」為君藥,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

白頭翁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對於熱毒引起的痢疾、赤白帶下、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方劑中加入白頭翁,可有效 清除腸道熱毒,止瀉止痢,並同時起到 涼血止血 的作用,是治療熱毒瀉痢的首選藥物。

白頭翁散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白頭翁散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腸炎、痢疾等症。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可與白頭翁、黃柏等藥物協同作用,清熱解毒,瀉火止痢,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2. 抑制細菌: 黃連中含有小檗鹼等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的病原菌,減輕炎症,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控制病情。

白頭翁散中加入石榴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 石榴皮性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白頭翁散主要用於治療腸胃濕熱引起的腹瀉,石榴皮可以收斂腸道,減少分泌,抑制腹瀉。
  2. 清熱解毒: 石榴皮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白頭翁等藥物,更有效地清除腸胃濕熱,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白頭翁散中加入石榴皮,可謂相輔相成,發揮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腹瀉的目的。

主治功效


白頭翁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白頭翁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情況:

  1. 熱毒下痢: 《太平聖惠方》和《幼幼新書》中記載,白頭翁散可用於治療“小兒熱毒下痢如魚腦”。《幼幼新書》更進一步描述為“毒厲之氣入於腸間,其痢狀如雞鴨肝片,隨痢而下”。
  2. 蠱毒痢: 《證治準繩‧幼科》和《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記載,白頭翁散可治療“蠱毒痢,及肛門脫出”。《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中對蠱毒痢的描述是“如雞鴨肝片,隨膿血而下”。
  3. 產後下痢: 《胤產全書》記載,白頭翁散可治療“產後下痢虛極者”。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上述古文記載及方劑組成,可以推測白頭翁散的治療原理如下:

  • 清熱解毒: 白頭翁為方中主藥,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針對“熱毒”或“毒厲之氣”引起的下痢有直接的治療作用。
  • 燥濕止痢: 黃連具有消炎抗菌、降火除濕的作用,可進一步清除腸道濕熱,減輕炎症反應,從而達到止痢的效果。
  • 收斂止血: 古文記載的白頭翁散中雖未見石榴皮,但一些變方中常加入其他收澀藥物,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中的地榆。推測石榴皮的加入,是取其收斂止血之功,輔助治療下痢導致的出血症狀。

總結

白頭翁散是一首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為主,兼具燥濕、收斂作用的方劑。其主要針對因熱毒或濕熱蘊結腸道而引起的下痢,症見痢下如魚腦、雞鴨肝片,或伴有膿血、肛門脫出等。在現代中醫臨床應用中,也常用於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等屬于熱毒或濕熱證的疾病。

傳統服藥法


白頭翁半兩, 黃連2兩半(去須,微炒), 酸石榴皮1兩(微炙,銼)。
上為粗散。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不拘時候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頭翁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白頭翁半兩,黃連2兩半(去須,微炒),酸石榴皮1兩(微炙,銼)。 主治:小兒熱毒下痢如魚腦。

白頭翁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張渙方。 組成:白頭翁1兩,黃連(去須,微炒)1兩,茜根(銼,焙乾)1兩,蘇妨木1兩,故舊鼓皮(炙令黃焦)1兩,甘草(炙)1分,地榆(炙,銼)半兩,犀角屑半兩。 主治:去毒止痢。主治:蠱毒痢,肛門脫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