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食子丸
WU SHI Z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2-21
方劑組成解釋
「無食子丸」方劑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收斂止血: 地榆味苦澀,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方中常因外傷出血、瘀血腫痛等症狀,而加入地榆以收斂止血,促進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 地榆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治療熱毒瘡瘍、口舌生瘡等症狀。方劑中若有熱毒蘊結,則可藉由地榆清熱解毒,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無食子丸」方劑中加入「地榆」是為了發揮其收斂止血和清熱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外傷出血、瘀血腫痛等症狀的效果。
無食子丸中包含黃連,主要源於其清熱燥濕的功效。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能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燥濕止瀉。此藥材對於治療因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瀉、痢疾、黃疸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無食子丸主治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泄瀉、痢疾、腹痛等症狀,黃連作為清熱燥濕的藥材,能有效去除濕熱,恢復脾胃功能,進而達到止瀉的效果。
無食子丸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方中以黃柏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可有效清除濕熱,改善因濕熱內蘊引起的諸多症狀,例如腹痛、腹瀉、小便不利等。
2. 抑菌抗炎: 黃柏含有黃柏酮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減輕炎症反應,輔助治療腸道感染等疾病。
無食子丸中加入石榴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 石榴皮性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無食子丸主治脾虛泄瀉,而石榴皮的收斂作用能固澀腸道,減少大便次數,緩解腹瀉症狀。
- 殺蟲止癢: 石榴皮還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無食子丸中加入石榴皮,可增強其殺蟲止癢效果,更加全面地治療腸胃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無食子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無食子丸的主要應用在於治療痢疾,尤其針對小兒的相關病症。從古籍內容來看,可歸納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如下:
1. 痢疾的治療:
- 赤痢腹痛: 《聖濟總錄》明確指出無食子丸可用於「治赤痢腹內疼痛」,其中「赤痢」指的是以痢下赤色膿血便為主的一種痢疾,常伴隨腹痛。
- 暴赤痢: 另有記載,「治暴赤痢如鵝鴨肝。其痛不可忍」,說明無食子丸可用於治療急性發作、症狀較為嚴重的痢疾,並且可以緩解腹痛。
2. 小兒疳痢:
- 無辜疳痢: 《聖濟總錄》中提到,「治小兒無辜疳痢,無食子丸方」,表明無食子丸也可用於治療小兒的疳痢,疳痢是指小兒因消化吸收障礙或疾病引起的營養不良性腹瀉,這類腹瀉通常伴隨體型消瘦、食慾不振等症狀。
- 五疳下痢: 此外,「治小兒五疳下痢,砒霜丸方」中雖然使用的是砒霜丸,但同文中也提到「治小兒五疳。無食子丸方」,可見無食子丸對五疳導致的下痢也有治療效果。五疳是指小兒的五種疳病,主要表現為發育遲緩、形體消瘦、腹瀉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從無食子丸的組成來看(地榆、黃連、黃柏、石榴皮),其治療原理可能基於以下幾點:
- 清熱燥濕止痢: 黃連、黃柏皆為苦寒之品,能清熱燥濕,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痢疾,具有很好的療效,可以清除腸道內的濕熱之邪。
- 收斂止血止痛: 地榆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能緩解痢疾引起的出血症狀;石榴皮則具有收斂止痛的效果,可以減輕腹痛。
- 固澀止瀉: 石榴皮也具有固精止帶的作用,在此可能發揮收斂固澀,減少腸道過度蠕動,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
綜合上述分析,無食子丸主要用於治療痢疾,特別是伴有腹痛的赤痢,並且對小兒的疳痢也有一定療效。其治療原理基於清熱燥濕、收斂止血止痛、固澀止瀉等多重作用。
傳統服藥法
無食子3枚(大者,煨熟用),牛黃(研)1分,麝香(研)1分,丁香1分,雄黃(研,水飛)1分,青黛(研)1分,木香1分,丹砂(研,水飛)1分,蟾酥3片(如柳葉大,焙過,研),熊膽0.5兩(研),蝸牛殼(乾者,去土)20枚。
上為末,更同研令細,水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
一二歲兒每服1丸,臨臥乳汁送下;三四歲每服2丸,五六歲3丸,七八歲5丸,米飲送下亦得,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無食子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無食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組成:無食子半兩,地榆半兩,黃連(去須,炒)1兩半,黃柏(去粗皮,蜜炙)2兩,酸石榴皮1兩。 主治:赤痢,腹內疼痛。
無食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三。 組成:無食子(煨)1兩,甘草(炙)1兩,龍骨1兩,當歸(切,焙)1兩,黃連(去須)1兩,人參1兩。 主治:小兒無辜疳痢。
無食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三。 組成:無食子3枚(大者,煨熟用),牛黃(研)1分,麝香(研)1分,丁香1分,雄黃(研,水飛)1分,青黛(研)1分,木香1分,丹砂(研,水飛)1分,蟾酥3片(如柳葉大,焙過,研),熊膽半兩(研),蝸牛殼(乾者,去土)20枚。 主治:小兒五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