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柏湯
LIAN BA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八三引《王氏集驗方》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2%
膀胱經 11%
腎經 11%
心經 11%
胃經 11%
肝經 11%
膽經 11%
脾經 11%
大腸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連柏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心瀉火、除煩止渴、燥濕止瀉、解毒涼血等作用。連柏湯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心火亢盛所致的發熱、心煩、口渴、舌紅苔黃等症狀。黃連能清心瀉火,降伏心火,同時還能燥濕止瀉,對熱毒引起的腹瀉亦有療效。因此,黃連在連柏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平衡體內熱勢,消除病症。
連柏湯中含有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連柏湯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而黃柏能清泄下焦濕熱,並可抑制病原菌生長,起到抗感染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連柏湯中其他藥物如連翹、地榆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黃柏與這些藥物相配伍,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連柏湯主治「下血,日夜70-80行」,意指患者出現嚴重的便血或血痢症狀,出血頻繁,日夜可達數十次。此證多屬濕熱熾盛、迫血妄行所致,古代醫家認為濕熱毒邪蘊結腸道,損傷脈絡,導致血不循經而外溢。黃連、黃柏均為大苦大寒之品,協同清熱燥濕、解毒止血,契合「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的原則。醇醋(濃醋)煎煮,既可增強收斂止血之效,又能緩解苦寒傷胃之弊。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黃連:苦寒沉降,主入心、胃、大腸經,長於清瀉中焦濕熱,尤善治熱毒血痢(如《傷寒論》葛根芩連湯)。其有效成分小檗鹼(Berberine)能抗菌消炎,抑制腸道病原體,減輕腸黏膜充血。
- 黃柏:苦寒趨下,專清下焦濕熱,如淋濁、帶下、痢疾(如《蘭室秘藏》槐花散配黃柏)。與黃連相須為用,上下同治,增強清熱燥濕之力。
- 醇醋:酸澀收斂,能「散瘀解毒,下氣消食」(《本草綱目》),於此方中扮演三重角色:
- 收斂止血:中和苦寒之性,防止寒涼太過。
- 增效載藥:醋性走肝經,助藥力直達下焦。
2.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針對濕熱毒瘀型便血,其機理可分三層:
- 清熱燥濕:黃連、黃柏直折火勢,消除濕熱壅滯腸道的根本病因。
- 解毒止血:苦寒藥抑制病原微生物(如痢疾桿菌),減少腸道炎症滲血。
- 酸收固脫:醋的收澀性輔助穩定腸道黏膜,減少出血頻次。
3. 配伍深意
連、柏等分合用,體現「同氣相求」思想:兩藥均屬苦寒,但黃連偏瀉心胃之火,黃柏偏瀉腎與膀胱之熱,合則覆蓋三焦濕熱。醋煎法更彰顯「急則治標」智慧,針對頻繁下血,先以酸收緩解症狀,再以苦寒清解病源。
三、可能的擴展應用
雖原方主述下血,然其核心病機為濕熱蘊結,故推測亦可運用於:
- 熱痢裡急後重(類似現代細菌性痢疾)
- 濕熱型痔瘡出血
- 婦科濕熱帶下夾血
此方簡峻力專,體現中醫「以瀉為止」的止血思路,迥異於單純溫澀固脫之劑。
傳統服藥法
黃連、黃柏各等分。
醇醋3升,煮取一半,分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連柏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三引《王氏集驗方》。 組成:黃連、黃柏各等分。 主治:下血,日夜70-80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