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黃連湯

三味黃連湯

SAN WEI HUANG LI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1%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膀胱經 10%
肺經 10%
心經 6%
胃經 6%
膽經 6%
脾經 6%
腎經
大腸經
肝經
膀胱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味黃連湯僅含一味藥材,即「黃連」。其名源於方劑的組成,以黃連為唯一藥材,強調其功效之強大。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脾、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涼血的功效。由於其藥性強勁,故單味使用即能發揮顯著療效,故名為「三味黃連湯」,實為「一味黃連湯」。此方適用於熱毒熾盛、心火亢盛等症狀,如高熱、煩躁不安、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

三味黃連湯由黃連、黃柏、梔子三味藥組成,其中黃柏的加入是為了增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效果。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蒸止汗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與黃連相輔相成,增強清熱瀉火的效果,同時其燥濕之性亦可配合梔子,共同解決濕熱蘊結所致的症狀。此外,黃柏對泌尿系統的感染亦有較好的治療作用,配合三味藥的整體功效,可更加有效地治療濕熱蘊結、小便不利、口苦咽乾等症狀。

三味黃連湯為一方經典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了黃連、黃芩等清熱燥濕的藥材,而加入阿膠則是出於調和與補益的目的。阿膠性平、味甘,歸肝、肺、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血之效。在三味黃連湯中,黃連、黃芩等藥物性寒涼,長於清熱解毒,但易傷胃氣,故配伍阿膠以緩和其寒性,保護胃腸,避免因藥性過寒而導致脾胃受損。此外,阿膠還能滋養血液,對於因熱病耗損陰血所導致的症狀,如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在此方中加入阿膠不僅能夠增強整體方劑的治療效果,還能提高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使治療過程更加順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味黃連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熱痢」,即小兒因熱邪蘊結腸腑所致的痢疾,症見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赤白、肛門灼熱,或伴發熱口渴等。其病機多與濕熱毒邪下迫大腸,傷及血絡、耗傷陰液相關。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黃連(2分)

    • 性味苦寒,歸心、胃、大腸經,長於清瀉中焦濕熱,尤善除腸道熱毒。
    • 《本草綱目》謂其「治腸澼下痢」,通過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直接針對熱痢之核心病機。
  2. 臣藥:黃柏(5寸)

    • 性味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善清下焦濕熱,助黃連增強瀉火解毒之力。
    • 與黃連相須為用,形成「二黃」配伍,經典清熱燥濕藥對,協同清除腸道濕熱積滯。
  3. 佐藥:阿膠(指大)

    • 甘平質潤,歸肺、肝、腎經,功能滋陰養血、止血潤燥。
    • 熱痢易耗傷陰血,阿膠可防黃連、黃柏苦寒傷陰之弊,兼顧痢久傷血(如下痢赤白),體現「祛邪扶正」之配伍智慧。

煎服法之用意

  • 先煎二黃(黃連、黃柏)取其氣味厚重,清熱力專;後納阿膠烊化,保留其滋潤養陰之性。
  • 「溫服雞子大」劑量適合小兒體質,日三次頻服,使藥力持續,緩解痢疾頻繁發作之症。

全方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燥濕為主,滋陰養血為輔」,構成標本兼顧之義:

  1. 清熱解毒:黃連、黃柏直折腸道濕熱火毒,斷絕痢疾之病因。
  2. 護陰止血:阿膠滋陰養血,防止苦寒化燥傷陰,兼止血絡損傷之血痢。
  3. 苦寒與甘潤並行:既避免單用苦寒傷正,又通過阿膠粘滯之性緩和黃連、黃柏峻烈之弊,契合小兒「臟腑嬌嫩」之體質特點。

總結
三味黃連湯組方簡練,契合熱痢「濕熱蘊結兼陰傷」之病機,體現中醫「清熱不傷陰、瀉火兼固本」的辨證思路,尤適於小兒熱毒痢疾兼見陰血耗傷者。

傳統服藥法


黃連2分,黃柏5寸,阿膠指大。
水3升,煎1升,下膠化盡,溫服1雞子大,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三味黃連湯,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嬰孺方》。 組成:黃連2分,黃柏5寸,阿膠指大。 主治:小兒熱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