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阿膠二味丸

黃連阿膠二味丸

HUANG LIAN A JIAO ER WE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心經 11%
胃經 11%
大腸經 11%
膽經 11%
脾經 11%
腎經 11%
肺經 11%
肝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阿膠二味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阿膠滋陰補血,但若血熱過盛,單用阿膠恐難以止血,而黃連可清熱涼血,與阿膠相配,可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止血效果。
  2. 緩解阿膠的燥性: 阿膠性溫,長期服用容易出現燥熱之症,而黃連性寒,可起到緩解阿膠燥性、防止其副作用的作用。因此,黃連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治療疾病,同時也增加了藥方的安全性。

黃連阿膠二味丸方劑中加入阿膠,主要是因為阿膠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滋陰補血: 阿膠性平味甘,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的功效。黃連性寒味苦,善清熱解毒,但容易耗傷陰血。阿膠的加入可中和黃連的寒性,並補益陰血,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2. 固澀止瀉: 阿膠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固精止遺,止血止瀉。黃連瀉火燥濕,對於熱性瀉痢有效,但對於脾虛濕瀉,則需要阿膠的收斂作用,協同黃連止瀉,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阿膠二味丸之傳統功效解析

古代主治
本方所載「大孔痛,有濕熱之毒流于大腸」,意指肛門灼痛、下痢膿血等症,屬「大腸濕熱」證候。「大孔」即魄門(肛門),濕熱蘊結下迫,灼傷腸絡,故見疼痛;濕熱膠結,腐肉成膿,則見穢濁夾雜。此證常見於痢疾(如赤痢)、腸風便血等疾。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黃連

    • 性味苦寒,入心、肝、胃、大腸經,為清熱燥濕要藥。
    • 直折大腸濕熱之毒,解毒止痢;其苦寒之性可清熱瀉火,燥濕斂瘡,針對濕熱壅滯所致的肛門灼痛、裏急後重。
  2. 阿膠

    • 性味甘平,入肺、肝、腎經,功擅滋陰潤燥、止血養血。
    • 於此方中非為補血,而在「反佐」黃連之苦燥,防其傷陰;且濕熱傷絡易致便血,阿膠可養陰止血,修復腸道損傷。

配伍邏輯

  • 清熱與潤燥並行:黃連清瀉濕熱治標,阿膠滋潤防過燥,二者剛柔相濟。
  • 解毒兼護陰血:濕熱久蘊易耗傷陰血,阿膠佐制黃連,使瀉火不傷正,體現「祛邪兼顧扶正」思路。
  • 局部與整體調和:黃連直接作用于腸道濕熱,阿膠調和全身陰液,共奏「清腸斂瘡,緩急止痛」之效。

推論應用延伸

  • 除痢疾外,凡「濕熱下注」之肛瘻、痔瘡出血(屬血分濕熱者),或熱病後陰傷餘熱未清(如心煩、下痢),皆可化裁運用。
  • 此方結構簡潔,後世「黃連阿膠湯」治陰虛火旺之失眠,即由此基礎加黃芩、芍藥、雞子黃演變,可見其組方靈活性。

總結
黃連阿膠二味丸以「苦寒清熱」與「甘潤養陰」相配,體現中醫「清補並用」之法,針對濕熱兼陰傷之證,尤重腸道局部濕毒與血絡損傷的調治,為後世濕熱痢疾及下焦陰傷證候提供基礎方劑思路。

傳統服藥法


黃連、阿膠。
為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阿膠二味丸, 出處:《證治寶鑑》卷八。 組成:黃連、阿膠。 主治:大孔痛,有濕熱之毒流於大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