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胃散

正胃散

ZHENG WE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腎經 33%
肺經 33%
肝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正胃散中包含阿膠,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特性:

  1. 補血滋陰: 阿膠性味甘平,入肝、脾經,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之效。胃失和降,常伴隨脾虛氣弱、血虛津虧,阿膠能補益脾胃,滋養血氣,改善胃失和降的症狀。
  2. 固澀止瀉: 阿膠具備收斂固澀的功效,能止血止瀉,尤其針對脾虛久瀉、血虛下痢等情況有顯著療效。正胃散中加入阿膠,有助於固澀腸胃,緩解腹瀉,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正胃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翻胃嘔逆,藥食俱不下,結腸3-5日至7-8日,大便不通」,屬中醫「噎膈」「關格」範疇。其症狀特點為:

  1. 胃氣上逆:嘔吐頻繁,甚至飲水難入(藥食俱不下)。
  2. 腑氣不通:長期便秘(結腸多日),糞便停滯,可能伴隨腹部脹滿。
  3. 痰阻氣滯:病程纏綿,痰濕濁邪阻滯胃腸,導致氣機升降失司。

此證屬本虛標實,標急為主——痰濕壅塞、氣機閉結為急,需先化痰通腑以降逆開結。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核心

    • 半夏(2兩)
      • 性味辛溫,擅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為治痰飲嘔逆要藥。
      • 通過化痰散結,解除痰濕阻塞胃脘導致的嘔吐、食不下。
    • 天南星(2兩)
      • 辛溫有毒,力猛於半夏,長於「祛風痰、破結消腫」。
      • 與半夏協同增強化痰之功,尤其針對頑痰壅滯、氣機痺阻之重證。
  2. 炮製與用法關鍵

    • 水浸去毒,焙乾研細
      • 天南星生用有毒,通過水浸去其毒性,焙乾後減其燥烈之性,保留化痰效力。
    • 薑煎溫服
      • 生薑既解南星殘留之毒,又助半夏和胃止嘔,強化降逆作用。
  3. 治療機轉推論

    • 化痰開結:半夏、南星聯用,破除痰濕膠結,使胃氣得降,解除「藥食不下」之困。
    • 通降腑氣:痰濕既除,腸胃氣機得以通暢,間接促進大便下行(非直接瀉下,而是通過恢復氣機升降)。
    • 標急先治:此方側重治標(痰阻),適用于邪實壅盛階段,若久病正虛,需佐以扶正之品。

三、配伍特點與臨床思路
此方藥簡力專,體現「急則治標」原則,針對痰濕閉阻之重症,以辛溫燥烈之品速破痰結。然須注意:

  • 適用證型:體質壯實、痰濕壅盛者,若陰虛燥熱或氣虛陽弱者慎用。
  • 劑量與療程:南星用量較大(與半夏等量),需嚴格炮製;強調「至5服效」,提示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總結:「正胃散」以化痰降逆為核心,從「痰濕氣滯」病機切入,通過辛溫燥濕、破結開痞,恢復胃腸通降之職,從而緩解嘔吐便秘之急候。

傳統服藥法


半夏2兩,天南星2兩。
上為末,用水5升,入壇內與藥攪勻,浸一宿,去清水,焙乾,重研令細。
每服2錢,水2盞,加生薑3片,煎至8分,溫服。至5服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嘔吐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正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六。 組成:半夏2兩,天南星2兩。 主治:胃反。

正胃散, 出處:《百一》卷二。 組成:白水牛喉1條(去兩頭節并筋膜脂肉,節節取下如阿膠片,黑牛不可用,須就宰牛人買下脩事了,臨病時旋炙脩合)。 主治:翻胃嘔逆,藥食俱不下,結腸3-5日至7-8日,大便不通。

正胃散, 出處:《幼科指掌》卷三。 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新會皮木香、廣藿香、淮山藥、甘草、白扁豆、縮砂仁。 主治:小兒虛吐,脾胃怯弱,飲食不思,四肢困倦,面慘唇白,脈沉而細,關紋不明,吐夾清水而出,不治成慢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