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蠟湯

膠蠟湯

JIAO L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三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脾經 15%
大腸經 15%
心經 11%
腎經 10%
肺經 9%
胃經 9%
膀胱經 5%
膽經 5%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膠蠟湯中包含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潤燥止渴: 阿膠性溫,味甘,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渴的功效。膠蠟湯多用於治療血虛、津虧所致的口乾咽燥、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阿膠能補血潤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療效。
  2. 固本培元,增強體質: 阿膠富含膠原蛋白,能滋補肝腎,固本培元,增強體質。對於體虛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阿膠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膠蠟湯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 蜂蠟性涼,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其黏稠性能覆蓋傷口,形成保護膜,防止出血和感染,有助於傷口癒合。
  2. 潤燥止痛: 蜂蠟有潤燥、止痛的作用,可緩解因燥熱引起的疼痛。在一些皮膚病或外傷治療中,蜂蠟能起到保護和修復作用,緩解疼痛和不適。

總而言之,膠蠟湯中的蜂蠟,發揮著收斂止血、潤燥止痛的功效,對於治療相關疾病有積極作用。

膠蠟湯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潤燥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潤燥止痛的功效。膠蠟湯主要治療血虛生燥、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各種症狀,而當歸能補血潤燥,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起到協同其他藥物的作用。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膠蠟湯方劑中其他藥物如黃芪、川芎等,也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而當歸則可以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進一步增強療效。

膠蠟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之功效。膠蠟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腹瀉、痢疾等症,而黃連可以清熱解毒,瀉火除濕,抑制病菌滋生,緩解腸道炎症,達到止瀉止痛的作用。
  2. 抑菌抗炎: 黃連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多種致病菌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膠蠟湯中常伴有腸道菌羣失調,黃連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病菌繁殖,控制感染,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膠蠟湯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膠蠟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膀胱濕熱所致的小便不利、淋漓不盡、尿道灼痛等症狀,而黃柏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功效,有助於消除濕熱,改善泌尿系統的炎症。
  2. 固腎止遺,收斂止瀉:黃柏還具有固腎止遺、收斂止瀉的功效。對於因腎氣不固、濕熱下注而出現的遺尿、滑精、久瀉不止等症狀,黃柏可以起到固腎止遺、收斂止瀉的作用,使治療更全面。

因此,膠蠟湯中加入黃柏,可以有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同時也具有固腎止遺、收斂止瀉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濕熱下注、膀胱濕熱等症狀的有效方劑。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膠蠟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産後下痢」,即婦女生育後出現的腹瀉或痢疾症狀。産後氣血虧虛,脾胃功能薄弱,易受外邪(如濕熱、寒邪)侵襲,或飲食不調導致腸道失和。此方結合養血、止瀉、清熱之效,針對産後正虛邪實的病機,既能固護氣血,又能清理腸道濕熱。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阿膠

    • 性味甘平,歸肺、肝、腎經。
    • 功效:滋陰補血,止血潤燥。
    • 作用:産後失血過多,阿膠可補血養陰,改善氣血虛弱;其黏滯之性兼能固澀腸道,減輕下痢。
  2. 當歸

    • 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 功效:補血活血,潤腸調經。
    • 作用:助阿膠補血,同時緩和産後血虛兼血瘀的狀態;其辛溫之性可略調腸道氣滯,但用量輕(六分),不致過燥。
  3. 黃連

    • 性味苦寒,歸心、脾、胃、肝、膽經。
    •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作用:為全方主藥之一(十分,劑量最重),針對下痢的濕熱病機,清腸中濕熱,治標以止瀉。
  4. 蠟(蜂蠟)

    • 性味甘淡微溫。
    • 功效:收澀、生肌、止痛。
    • 作用:與阿膠協同固澀腸道,保護黏膜;其溫性可稍制黃連之寒,防苦寒傷胃。
  5. 粳米

    • 性味甘平,歸脾胃經。
    • 功效:補中益氣,和胃止瀉。
    • 作用:煎煮時先取米湯,藉其甘緩之性護養脾胃,並助藥力溫和下行。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攻補兼施」為核心:

  • 補虛:阿膠、當歸補血養正,粳米益氣和胃,針對産後氣血不足之本。
  • 治標:黃連清熱燥濕,蠟與阿膠固澀止瀉,針對濕熱下痢之標。
  • 調和:蠟的微溫與黃連的苦寒相互制約,防過寒傷陽;粳米煎湯為引,緩和藥性。

全方標本兼顧,補而不滯,清而不伐,契合産後體虛兼夾實邪的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粳米一合 蠟(如雞子)一枚 阿膠 當歸各六分 黃連十分
上切。
以水6升半,先煮米令蟹目沸,去米納藥,煮取2升,入阿膠、蠟消烊,溫分2-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止血、止瀉的功效,如果有出血傾向或腹瀉嚴重的患者,不宜使用本方。
  • 本方具有滋陰的功效,如果有陰虛火旺的患者,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膠蠟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阿膠1兩,蠟(如博棋)3枚,當歸1兩半,黃連2兩,黃柏1兩,陳廪米1升。 主治:産後下痢。

膠蠟湯, 出處:《外台》卷三十四引《深師方》。 組成:粳米1合,蠟(如雞子)1枚,阿膠6分,當歸6分黃連10分。 主治:産後下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