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洗眼黃連散中加入當歸,看似與清熱解毒的方劑主旨相悖,實則蘊藏巧妙的醫理。
其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能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眼部炎症常伴有局部充血、腫脹,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眼部微循環,緩解炎症反應。
其二,當歸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輔助黃連等藥物消炎止痛,並能滋陰養血,緩解因炎症引起的灼熱感和乾澀感,使眼睛得到更好的滋養和修復。
因此,當歸的加入,不僅能緩解眼部炎症,還能增強藥效,使洗眼黃連散更具療效。
洗眼黃連散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消腫止痛: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的功效。洗眼黃連散主要針對眼部熱毒、紅腫疼痛等症狀,赤芍能有效清熱散瘀,緩解眼部炎症,促進組織修復。
- 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眼部血液循環,促進眼部組織的營養供給,有助於消除眼部充血,減輕眼部腫脹,恢復視力。
洗眼黃連散中使用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藥理作用。
黃連味苦寒,歸心、胃、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止痛止瀉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清瀉眼部熱毒,解毒消炎,適用於眼部紅腫、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狀。
此外,黃連還可以收斂止癢,有助於緩解眼部瘙癢不適。因此,洗眼黃連散以黃連為主藥,可以有效地治療眼部熱毒引起的各種炎症。
洗眼黃連散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目赤腫痛、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狀,黃柏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改善眼部炎症。
- 抑菌抗炎: 黃柏含有黃柏鹼等生物鹼,具有較強的抗菌抗炎作用,能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眼部炎症反應,促進眼部傷口癒合。
因此,洗眼黃連散中加入黃柏,可以有效地治療眼部熱毒引起的炎症,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洗眼黃連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普濟方》等古籍,主治「一切風毒赤目」,即由風熱毒邪侵襲眼部所致之紅腫熱痛、畏光流淚等外障眼病。古代眼病常以「風毒」概括外邪(如風熱、濕熱)上攻目絡之病機,「赤目」則明確病位在眼白睛(氣輪屬肺)及四周瞼緣(肉輪屬脾),提示局部氣血壅滯、火毒蘊結之象。
組成藥物之傳統功效
- 黃連:苦寒,善清心胃實火,兼瀉肝膽濕熱。眼科尤擅治目赤腫痛,《本草綱目》載其「治目痛眥傷」。
- 黃柏:苦寒沉降,清下焦濕熱,瀉腎火。與黃連相須為用,增強燥濕解毒之力,針對濕熱膠結之眼瞼糜爛。
- 當歸:甘溫質潤,養血活血,《本草備要》謂其「血滯能通」,可防苦寒冰伏血脈,助消散目絡瘀熱。
- 赤芍:酸寒,清肝火、散瘀血,《開寶本草》稱其「除血痹,散惡血」,與當歸配伍,緩解熱毒灼傷血絡之腫痛。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為主:黃連、黃柏為君,直折火毒。眼科外洗法中,苦寒藥局部作用可抑菌消炎(現代意義),對應「風毒」之微生物感染或過敏性炎症。
- 涼血活血為輔:當歸、赤芍為臣,針對「赤目」之血絡瘀滯。風熱毒邪致氣血壅滯,苦寒清熱易凝滯氣血,二藥活血養血,防其弊而增療效。
- 水煎外洗之妙:以雪水(甘寒清熱)或甜水(緩和藥性)煎煮,趁熱熏洗,利用溫熱效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使藥力直達病所,開毛竅、散邪毒。
推論現代適應症
此方組成契合急性結膜炎、瞼緣炎、早期麥粒腫等眼表炎症,屬中醫「風熱目赤」「火疳」範疇。其作用機制可能包括:
- 黃連素(小檗鹼)、黃柏酮等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常見眼部致病菌
- 赤芍苷、當歸多糖調節局部免疫反應,減輕充血水腫
- 熱敷效協同藥物渗透,加速代謝產物排出
總結
洗眼黃連散以「苦寒清瀉+活血養血」為核心,體現中醫外治法「清中寓通」的思路,符合風毒赤目「熱壅血滯」之病機,其組方簡潔而藥證相符,堪稱古代眼科外洗方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當歸、赤芍、黃連、黃柏各等分。
上銼細。
以雪水或甜水濃煎汁,熱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洗眼黃連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當歸、赤芍、黃連、黃柏各等分。 主治:一切風毒赤目。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