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連散

歸連散

GUI LI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中性 (0.9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胃經 11%
腎經 11%
大腸經 11%
肺經 5%
膽經 5%
膀胱經 5%
心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歸連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的功效。歸連散主治熱毒熾盛,心煩口渴,小便赤澀,舌苔黃膩等症狀,而黃連可有效清熱解毒,抑制熱毒蔓延,緩解患者的熱症。
  2. 抑菌止瀉:黃連具有抑菌作用,能抑制腸道內病菌的生長繁殖,同時也能緩解腸道炎症,減少腸道分泌物,達到止瀉的效果。歸連散中添加黃連,可有效控制腹瀉症狀,恢復腸道正常功能。

中藥方劑「歸連散」中包含黃柏,是因為黃柏具有清熱燥濕、抗菌消炎的效果。黃柏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濕熱,對於一些因濕熱引起的疾病如皮膚病、尿路感染等有很好的療效。它的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燥濕止痒。

歸連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為補血要藥,能養血活血,潤燥滑腸,適用於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狀。歸連散作為治療婦科疾病的方劑,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能改善女性血液循環,促進經血運行,緩解經期不適。
  2. 調和氣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能補血活血,又可調和氣血,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芍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肝理氣,調和血脈的功效,達到治療婦科疾病的目的。

總之,當歸在歸連散中起到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互協同,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歸連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歸連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狀。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脾胃功能。
  2. 助陽化氣:歸連散中多有補氣益陽的藥材,如肉桂、附子等。乾薑有助於溫陽化氣,促進藥效的發揮,使藥力更強,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乾薑在歸連散中發揮溫中散寒、助陽化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症狀,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歸連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冷熱不調,下痢膿血頻并,後重,腹痛,飲食不下,以至危困」。其證候特點為:

  1. 冷熱錯雜:下痢膿血(熱象)與腹痛(寒象)並見,反映腸道寒熱交爭,氣血失和。
  2. 濕熱瘀毒:膿血便、後重(裏急後重)為濕熱積滯大腸,灼傷血絡,氣機壅滯所致。
  3. 脾胃虛弱:飲食不下、危困,提示中焦運化失司,正氣受損。

此方針對寒熱夾雜、濕熱瘀滯兼氣血不足的複雜痢疾,既清熱燥濕解毒,又溫中調血,緩解標本並見之危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連、黃柏(苦寒)

    • 清熱燥濕,解毒止痢,針對濕熱瘀毒下注大腸所致膿血便、後重。
    • 黃連尤善清中焦濕熱,黃柏走下焦,協同清除腸道濕熱。
  2. 當歸(甘溫)

    • 養血和血,緩解痢疾傷血(膿血便),兼潤腸防苦寒過燥。
    • 與黃連配伍,仿「白頭翁湯」活血止痢思路,調和氣血以止痛。
  3. 炮薑(辛熱)

    • 溫中止血,制約黃連、黃柏苦寒,防冰伏濕邪,兼緩腹痛。
    • 與當歸合用(仿「膠艾湯」意),溫通血脈以助化膿血。
  4. 烏梅(酸澀)

    • 煎加烏梅一味,取其酸收澀腸、生津止渴,防瀉痢傷陰,並安蛔(若夾蟲積)。

配伍特點

  • 寒熱並用:黃連、黃柏清熱,炮薑溫中,平衡腸道寒熱。
  • 氣血同調:當歸和血,炮薑行氣,解氣血壅滯之腹痛後重。
  • 標本兼顧:清熱解毒治標,溫養脾胃護本,契合「通因通用」之理。

綜合方義

歸連散以清熱燥濕為主,輔以溫中和血,適用於寒熱互結、濕熱未清而脾胃已傷之痢疾。其組方邏輯承襲仲景「烏梅丸」寒熱並治之法,且藥簡力專,針對痢疾危候急治其標,同時調和氣血、顧護中焦,體現「調和」與「攻邪」並重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黃連(揀淨)、黃柏、當歸、乾薑(炮)各等分。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2小盞,加烏梅1個(切碎),同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涼隨意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神經性厭食症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歸連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黃連(揀淨)、黃柏、當歸、乾薑(炮)各等分。 主治:冷熱不調,下痢膿血頻並,後重,腹痛,飲食不下,以至危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