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乾薑湯

HUANG LIAN QIAN JI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中性 (1.0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肝經 17%
腎經 13%
大腸經 13%
胃經 12%
心經 10%
肺經 9%
膀胱經 3%
膽經 2%
脾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乾薑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 「寒熱並用」 的治療原則。

黃連性寒,善於清熱瀉火,但單用容易傷陽氣。而乾薑性溫,可溫中散寒,緩解黃連的寒性,並助其藥力直達病所。此舉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溫中散寒,達到 「寒熱並用,相輔相成」 的效果,治療寒熱交雜之證,如胃寒嘔吐、脾胃虛寒、心煩口渴等症。

黃連乾薑湯為一方經典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寒熱錯雜之證。根據傳統中醫理論,此方由黃連、乾薑兩味主藥組成,黃連性寒,能清熱瀉火;乾薑性熱,可溫中散寒。然而,在某些變形或加減應用中可能會加入當歸,其目的在於調和血氣、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很好的補血調經、活血止痛之效。在黃連乾薑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考慮到疾病過程中可能伴隨的血虛或血瘀情況。一方面,當歸可以增強整個方劑的養血功能,使藥物作用更為全面;另一方面,對於因寒熱交錯而導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狀,當歸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狀態,從而加速康復過程。此外,當歸還有助於緩解黃連可能帶來的苦寒傷胃問題,使得該方劑更加適宜於脾胃虛弱患者使用。總體而言,加入當歸不僅提升了黃連乾薑湯的臨床療效,還擴展了其適用範圍。

黃連乾薑湯是出自《傷寒論》的一則經典方劑,主要由黃連、乾薑兩味藥材組成,用於治療寒熱錯雜的胃腸道疾病,如腹瀉、嘔吐等。在某些應用中,會加入烏梅這一成分。烏梅性酸、平,入肝、脾、肺、大腸經,具有斂肺、生津、安蛔的功效。在黃連乾薑湯中添加烏梅,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瀉的作用,可以增強方劑對腹瀉的治療效果。同時,烏梅還能調和黃連的苦寒,防止苦寒過盛損傷脾胃,起到保護腸胃黏膜的作用。此外,烏梅的酸味有助於增進食欲,改善因胃腸不適引起的食慾不振。因此,烏梅在黃連乾薑湯中的應用,不僅提升了方劑的臨床療效,也使整個方劑更加圓融,更適合不同體質的患者使用。

黃連乾薑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寒熱錯雜之證,如胃腸道疾患等。根據《金匱要略》記載,此方由黃連與乾薑兩味藥材組成,並無黃柏成分。黃連性苦寒,善清心火、瀉胃熱;乾薑性辛熱,能溫中散寒、止瀉止痛。兩藥相配,寒熱並用,可達到清上溫下的作用。

若誤將黃柏加入黃連乾薑湯中,則會改變原方的治療範疇和效果。黃柏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適用於濕熱下注之證,如泌尿系統感染等。然而,黃柏的加入會使整個方劑偏向清熱,減弱了乾薑的溫中散寒作用,可能不適合原本適用黃連乾薑湯的寒熱錯雜之證。因此,在使用經典方劑時應嚴格遵循古籍記載,不可隨意增減藥物,以免影響療效。

黃連乾薑湯中加入黃連,乃因其寒涼之性,可解乾薑之辛溫,以達到寒熱平衡之目的。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之功效,可抑制乾薑的溫燥之性,避免其燥烈傷陰。同時,黃連亦可抑制乾薑的升散之性,使藥力趨向下降,更利於治療寒熱錯雜、上熱下寒之症。

因此,黃連的加入,不僅平衡了乾薑的溫燥之性,更使其藥力更為平和,達到治療疾病之目的。

主治功效


黃連乾薑湯主治功效分析

黃連乾薑湯,方如其名,由黃連與乾薑為主藥組成,並根據不同醫家及病症加減其他藥物,如當歸、烏梅、黃柏等。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可從古籍記載中得到闡釋:

核心功效: 治療寒熱錯雜所致的痢疾及相關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古籍中多處提及黃連乾薑湯與瀉心湯的關係。《本經疏證》中鄒澍引述柯韻伯的觀點:「瀉心湯,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黃連乾薑湯也。」此處說明黃連乾薑湯是瀉心湯的組成部分,且瀉心湯的組成是從小柴胡湯演變而來。 小柴胡湯主治少陽病,而瀉心湯則針對少陽病誤下後的變證,即寒熱錯雜的胃腸疾病。 此處點明瞭黃連乾薑湯的核心作用:治療寒熱錯雜的病證

《傷寒附翼》中柯琴更進一步闡述了黃連乾薑湯在治療痞症中的作用:「痞因寒熱之氣互結而成,用黃連、乾薑之大寒大熱者,為之兩解,且取其苦先入心,辛以散邪耳。」 這段文字揭示了黃連乾薑湯的組方機理:

  •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它能清瀉因寒邪阻滯而導致的裡熱。
  •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它能溫通因寒邪內伏而導致的陽氣虛衰。

黃連與乾薑一寒一溫,寒能制熱,溫能散寒,兩藥合用,能雙向調節寒熱失衡,達到平衡陰陽,治療寒熱錯雜的目的。 這也正是黃連乾薑湯治療痢疾的根本原理,痢疾的發生往往與寒熱交錯,邪正相爭有關,黃連乾薑湯正是針對這種病機而設。

其他藥物則根據具體病症加減:

  • 當歸、烏梅、黃柏: 在某些方劑中出現,如《古今醫統大全》中徐春甫記載的丹溪黃連乾薑湯方中,加入當歸補血活血,烏梅斂腸止瀉,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這些藥物則進一步完善了方劑的功效,針對不同病情的兼證進行調整。

總而言之,黃連乾薑湯以黃連、乾薑為主藥,通過寒熱並用,達到平衡陰陽,治療寒熱錯雜所致的痢疾及相關胃腸疾病。 其他藥物的加入則根據具體病情而定,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古籍中對其治療原理的闡述,體現了古代醫家對寒熱病機的深刻理解,以及辨證論治的精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道潰瘍等消化道潰瘍的患者不宜服用。
  • 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乾薑湯,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乾薑1錢,當歸2錢半,烏梅3個,黃柏1錢半,黃連1錢。 主治: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