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川椒丸方劑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 川椒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牙齦腫痛、口臭等症狀。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可有效抑制熱毒上炎,緩解牙齦腫痛、口臭等不適。
- 制川椒之燥熱: 川椒性溫燥,容易耗傷陰液。黃連性寒,可制約川椒的燥熱之性,防止其過度耗損陰津,並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平衡。
因此,黃連在川椒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制約川椒的燥熱之性,使藥效更佳。
川椒丸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斂肺止咳: 烏梅性酸斂,入肺經,具有收斂肺氣、止咳化痰之效。與川椒等辛溫藥物配伍,可緩解因肺氣不固、痰濕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達到溫肺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
- 調節脾胃: 烏梅能收斂脾胃,有助於止瀉、固腸。與川椒等溫燥藥物配伍,可避免燥熱傷津,起到溫中散寒、健脾止瀉的作用。
川椒丸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溫經活血,緩解寒凝血瘀:川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但同時也易傷血。當歸性溫,善於補血活血,能緩解川椒的燥烈之性,避免傷血,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寒凝血瘀的改善。
二、調和藥性,提高療效:當歸甘溫,能調和川椒辛燥之性,使其藥力更趨平和,避免藥性過於猛烈,不易傷及脾胃。同時,當歸也能加強川椒溫經散寒的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
川椒丸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花椒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寒凝血瘀、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如風寒溼痹、脘腹冷痛、牙痛等。
- 驅寒止瀉:花椒辛溫,具有驅寒止瀉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花椒在川椒丸方劑中起着溫經散寒、止痛消腫、驅寒止瀉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川椒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 桂枝性溫,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寒邪引起的疼痛,與川椒、吳茱萸等辛溫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溫經散寒之效,治療寒邪引起的腹痛、腰痛等症。
- 調和藥性: 川椒性辛熱,吳茱萸性辛溫,桂枝性溫,三者配伍,可以互相調和藥性,避免單味藥物過於燥烈,使藥效更加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川椒丸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可緩解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胃寒、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川椒丸主治寒邪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乾薑的溫中散寒之性可與川椒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散寒止痛的效果。
- 助藥力: 乾薑辛溫,能促進藥物吸收,並引藥入脾胃,有助於其他藥物發揮藥效。川椒丸中其他藥物如川椒、肉桂等均性溫,乾薑的加入有助於藥力協調,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川椒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臟虛,泄瀉無度」及「胃寒」,乃針對體內陽氣虛衰、寒邪內盛所致的慢性腹瀉與脾胃虛寒證。臟虛泛指脾腎陽虛,導致水穀不化、固攝無權;「泄瀉無度」則反映下焦不固,寒濕內停;「胃寒」則見脘腹冷痛、嘔逆清涎等症。古代醫家以溫補脾腎、散寒止瀉為治則,兼祛痰化瘀、通絡止痛,標本兼治。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陽散寒為主軸
- 川椒、乾薑、附子、川烏頭、桂心:此五藥為溫裡散寒核心,川椒溫中止痛,乾薑暖脾胃,附子、烏頭峻補腎陽、逐寒濕,桂心助陽通脈。合用直祛臟腑沉寒,救逆回陽。
- 人參、甘草:益氣健脾,固守中焦,補臟虛之本,與溫陽藥相合,體現「益火生土」之法。
2. 瀉實通絡為輔助
- 巴豆、大黃:雖主泄瀉,但方中用巴豆(去油減毒)與大黃(微炒緩性),取其「通因通用」之理,攻逐冷積宿滯,避免純溫補而致寒邪鬱滯。
- 蜈蚣、麝香、野葛、鬼臼:活血通絡、開竅辟穢,針對寒凝血瘀或風痰阻絡之兼證,助陽藥通行氣血。
3. 鎮驚安神與化痰濕
- 朱砂、珍珠、雄黃:鎮驚安神,化解寒濕鬱久生痰之擾,兼防寒邪擾神。
- 赤茯苓、紫菀、細辛:茯苓滲濕健脾,紫菀化痰止咳(寒濕上犯肺胃時用),細辛散寒通竅,共祛痰濕之標。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溫補脾腎陽氣」為本,結合「瀉下冷積」、「化痰通絡」為標,體現「溫通並用、補瀉兼施」之巧思。臟虛寒盛者,非純補可癒,故佐以巴豆、大黃通腑,使寒濕穢濁從下而解;麝香、蜈蚣等藥疏通經絡,助陽氣布散。全方寒熱並行,動靜相合,既能止瀉固脫,又無壅滯之弊,適用於陽虛寒凝、兼夾痰瘀之複雜病機。
(注: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之組方邏輯,符合傳統中醫理論框架。)
傳統服藥法
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人參3分(去蘆頭),麝香2分(細研),細辛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紫菀半兩(去苗土),乾薑1分(炮裂,銼),赤茯苓3分,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珍珠1分(細研)朱砂1分(細研),野葛1分,川烏頭1兩(炮,去皮臍),桂心3分,雄黃1分(細研),蜈蚣1枚(微炙,去足)鬼臼1分(去須),巴豆3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上為末,入研了藥及巴豆,都研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以暖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川椒丸有溫燥的性質,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大便乾結的人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川椒丸, 出處:《三因》卷十一。 組成:黃連(炒)、烏梅肉、當歸、川椒(炒出汗)、桂心、乾薑(炮)各等分。 主治:臟虛,泄瀉無度。胃寒。
川椒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艾葉2兩(微炒),乾薑1兩(炮裂,銼),白石脂1兩,川芎1分,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伏龍肝1兩(研入),熟乾地黃2兩。 主治:婦人久赤白帶下,脅腹冷痛。
川椒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二。 組成: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人參1兩(去蘆頭),款冬花3分,赤茯苓1兩,乾薑半兩(炮裂,銼),桂心1兩,紫菀3分(洗去苗土),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五味子3分,白朮半兩,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菖蒲3分,細辛3分。 主治:上氣咳逆,胸滿多唾。
川椒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桔梗半兩(去蘆頭),細辛(半兩),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赤芍藥半兩,乾薑半兩(炮裂,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檳榔1兩。 主治:七疝。忽心腹氣逆不得息,痛引背膂,或臍下堅痛,遇冷即極,小腹虛滿引膀胱裏急。
川椒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 組成: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桂心3分,牛膝1兩半(去苗)續斷1兩,鹿茸2兩(去毛,塗酥,炙微黃),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山茱萸1兩,蛇床子1兩,遠志3分(去心),防風3分(去蘆頭)。 主治:虛勞,膝冷陰萎,四肢羸弱。
川椒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白茯苓3分,柏子仁3分,川芎3分,人參(去蘆頭)3分,桂心3分,黃耆3分,乾薑(炮,銼,去皮臍)3分,枸杞子3分,薯蕷3分,枳實半兩(麸炒微黃),牛膝(去苗)1兩,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1兩,肉蓯蓉(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1兩,石斛(去根,銼)1兩,熟乾地黃1兩,菟絲子(酒浸3日,焙乾,别搗爲末)1兩。 主治:補益,強元氣,令人肥健。主治:虛勞羸瘦,食飲無味,百節痠疼,神思昏沉,四肢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