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川椒丸方劑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解毒: 川椒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牙齦腫痛、口臭等症狀。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可有效抑制熱毒上炎,緩解牙齦腫痛、口臭等不適。
- 制川椒之燥熱: 川椒性溫燥,容易耗傷陰液。黃連性寒,可制約川椒的燥熱之性,防止其過度耗損陰津,並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平衡。
因此,黃連在川椒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制約川椒的燥熱之性,使藥效更佳。
川椒丸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斂肺止咳: 烏梅性酸斂,入肺經,具有收斂肺氣、止咳化痰之效。與川椒等辛溫藥物配伍,可緩解因肺氣不固、痰濕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達到溫肺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
- 調節脾胃: 烏梅能收斂脾胃,有助於止瀉、固腸。與川椒等溫燥藥物配伍,可避免燥熱傷津,起到溫中散寒、健脾止瀉的作用。
川椒丸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溫經活血,緩解寒凝血瘀:川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但同時也易傷血。當歸性溫,善於補血活血,能緩解川椒的燥烈之性,避免傷血,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寒凝血瘀的改善。
二、調和藥性,提高療效:當歸甘溫,能調和川椒辛燥之性,使其藥力更趨平和,避免藥性過於猛烈,不易傷及脾胃。同時,當歸也能加強川椒溫經散寒的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
川椒丸方劑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花椒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寒凝血瘀、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如風寒溼痹、脘腹冷痛、牙痛等。
- 驅寒止瀉:花椒辛溫,具有驅寒止瀉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花椒在川椒丸方劑中起着溫經散寒、止痛消腫、驅寒止瀉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川椒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 桂枝性溫,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寒邪引起的疼痛,與川椒、吳茱萸等辛溫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溫經散寒之效,治療寒邪引起的腹痛、腰痛等症。
- 調和藥性: 川椒性辛熱,吳茱萸性辛溫,桂枝性溫,三者配伍,可以互相調和藥性,避免單味藥物過於燥烈,使藥效更加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川椒丸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可緩解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胃寒、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川椒丸主治寒邪凝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乾薑的溫中散寒之性可與川椒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散寒止痛的效果。
- 助藥力: 乾薑辛溫,能促進藥物吸收,並引藥入脾胃,有助於其他藥物發揮藥效。川椒丸中其他藥物如川椒、肉桂等均性溫,乾薑的加入有助於藥力協調,增強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川椒丸」,由黃連、烏梅、當歸、花椒、桂枝、乾薑等六味中藥材組成,主要用於治療器官功能虛弱,導致腹瀉不止。胃部虛寒等症狀。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固澀收斂是指烏梅能收斂腸道,有助於治療腹瀉和便祕;驅蟲殺蟲是指烏梅具有驅蟲殺蟲的功效,常被用於蛔厥腹痛和嘔吐的治療;生津止渴是指烏梅有生津解渴的功效,可改善口渴煩躁的症狀;止咳平喘是指烏梅有斂肺止咳的功效,可治療咳嗽、哮喘等症狀;止血是指烏梅有止血功效,可治療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症狀;止瀉是指烏梅能收斂腸道,減少腸道運動,有助於治療腹瀉;止嘔是指烏梅能止嘔,可緩解口乾舌燥、喉嚨痛等症狀,亦可減少嘔吐。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中藥方劑「川椒丸」具有溫中止瀉、補氣益血、健脾胃、止嘔止瀉等功效,可治療器官功能虛弱,導致腹瀉不止。胃部虛寒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人參3分(去蘆頭),麝香2分(細研),細辛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紫菀半兩(去苗土),乾薑1分(炮裂,銼),赤茯苓3分,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珍珠1分(細研)朱砂1分(細研),野葛1分,川烏頭1兩(炮,去皮臍),桂心3分,雄黃1分(細研),蜈蚣1枚(微炙,去足)鬼臼1分(去須),巴豆3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上為末,入研了藥及巴豆,都研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以暖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川椒丸有溫燥的性質,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大便乾結的人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川椒丸, 出處:《三因》卷十一。 組成:黃連(炒)、烏梅肉、當歸、川椒(炒出汗)、桂心、乾薑(炮)各等分。 主治:臟虛,泄瀉無度。胃寒。
川椒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艾葉2兩(微炒),乾薑1兩(炮裂,銼),白石脂1兩,川芎1分,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伏龍肝1兩(研入),熟乾地黃2兩。 主治:婦人久赤白帶下,脅腹冷痛。
川椒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二。 組成: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人參1兩(去蘆頭),款冬花3分,赤茯苓1兩,乾薑半兩(炮裂,銼),桂心1兩,紫菀3分(洗去苗土),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五味子3分,白朮半兩,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菖蒲3分,細辛3分。 主治:上氣咳逆,胸滿多唾。
川椒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桔梗半兩(去蘆頭),細辛(半兩),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赤芍藥半兩,乾薑半兩(炮裂,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檳榔1兩。 主治:七疝。忽心腹氣逆不得息,痛引背膂,或臍下堅痛,遇冷即極,小腹虛滿引膀胱裏急。
川椒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 組成: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桂心3分,牛膝1兩半(去苗)續斷1兩,鹿茸2兩(去毛,塗酥,炙微黃),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山茱萸1兩,蛇床子1兩,遠志3分(去心),防風3分(去蘆頭)。 主治:虛勞,膝冷陰萎,四肢羸弱。
川椒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白茯苓3分,柏子仁3分,川芎3分,人參(去蘆頭)3分,桂心3分,黃耆3分,乾薑(炮,銼,去皮臍)3分,枸杞子3分,薯蕷3分,枳實半兩(麸炒微黃),牛膝(去苗)1兩,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1兩,肉蓯蓉(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1兩,石斛(去根,銼)1兩,熟乾地黃1兩,菟絲子(酒浸3日,焙乾,别搗爲末)1兩。 主治:補益,強元氣,令人肥健。主治:虛勞羸瘦,食飲無味,百節痠疼,神思昏沉,四肢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