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梅連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梅連丸常用於治療熱病、濕熱、內熱等病症,而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抑菌止瀉: 黃連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腸道細菌的生長,從而起到止瀉的效果。梅連丸中常加入黃連,可用於治療腹瀉等消化道疾病。
梅連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常用於調理身體,改善婦女的健康狀況。在它的組成中,當歸作為一種重要的藥材,具有不可忽視的功效。當歸被譽為“補血之王”,其主要功能是補血活血,調和氣血,這對於經期不順或氣血虧虛的女性尤為重要。此外,當歸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身體微循環,有助於緩解女性因血液不足引起的疲勞與虛弱感。因此,在梅連丸中引入當歸,不僅能鞏固整體藥效,還能針對特定的症狀進行調整,達到更好的療效。綜合來看,當歸的存在為梅連丸的配方增添了深厚的醫學背景,提升了方劑的整體療效,符合古代中醫的“以藥治病、以藥補虛”的理念。透過調和陰陽,梅連丸搭配當歸,能有效促進女性健康,維護身心平衡。
梅連丸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斂肺止咳:烏梅味酸性收斂,能斂肺氣、止咳喘,對於肺虛久咳、痰多稀薄的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生津止渴:烏梅性寒,入肺經,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津液不足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
梅連丸中加入烏梅,配合其他藥物,可起到收斂肺氣、止咳化痰、生津止渴的作用,對於肺虛久咳、痰多稀薄、口渴咽乾等症狀療效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梅連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梅連丸》為治療「小兒大便下血」之方,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臟腑嬌嫩,氣血未充,若因飲食不節、濕熱內蘊,或脾虛失攝,易致腸絡損傷而便血。本方以清熱燥濕、收斂止血為核心,針對濕熱鬱滯大腸或陰虛血熱所致的便血證,尤其適合小兒稚陰稚陽之體。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黃連(去須):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要藥。
- 本方用之清瀉腸道濕熱,尤其擅治濕熱下注引起的便血。黃連所含小檗鹼成分,現代研究證實能抗菌消炎,減少腸道出血。
當歸(去蘆):
- 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具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
- 此處搭配黃連,一寒一溫,既能制黃連之過寒,又能養血和血,防便血日久傷陰耗血。其活血之功亦助黃連疏通腸絡瘀滯,達「行血則便血自止」之效。
烏梅肉:
- 性味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善歛肺澀腸、生津止血。
- 與黃連相配,酸苦泄熱,收斂止血;烏梅之酸澀能固腸止瀉,防止血泄過度,且現代研究顯示其可促進腸黏膜修復。
全方配伍思路:
- 清熱不助濕,止血不留瘀:黃連清熱燥濕治本,當歸活血防滯,烏梅收斂治標,三者寒溫互制,標本兼顧。
- 酸苦泄熱,甘潤和中:蜂蜜為丸,既能緩和黃連苦寒之性,又能滋養小兒脾胃,符合「小兒用藥需甘緩」的原則。
- 劑型與服法考量:綠豆大丸劑易吞服,粥飲送下可護胃氣,體現古人對小兒服藥便利性的重視。
此方簡潔而層次分明,展現中醫「清熱、調血、固澀」三法並用的治療智慧,尤其適用於濕熱夾雜、虛實互見的小兒便血證。
傳統服藥法
黃連(去須)2錢半,當歸(去蘆)2錢半,烏梅肉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粥飲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兒大便下血,若有其他症狀,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梅連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黃連(去須)2錢半,當歸(去蘆)2錢半,烏梅肉半兩。 主治:小兒大便下血。
梅連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組成:烏梅肉(焙)、黃連(去須)、黃柏(去粗皮)、艾葉(醋浸1宿,炒焦)、乾薑(炮)各等分。 主治:小兒下痢赤白,臍腹撮痛,裏急後重,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