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連芎歸湯
HUANG LIAN XIONG GU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觀聚方要補》卷五引《本草權度》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60)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肝經 22%
脾經 22%
胃經 11%
大腸經 11%
膽經 11%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芎歸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解毒涼血之功效。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心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涼血之效。
方中若有熱證,例如心火亢盛、肝火上炎、濕熱內蘊等,黃連可發揮清熱瀉火的作用,以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同時,黃連亦可輔助其他藥物,增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黃連芎歸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活血,調和藥性: 當歸味甘辛,性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黃連性寒,苦寒泄降,容易傷及脾胃陽氣。加入當歸可中和黃連的寒性,避免寒涼傷胃,同時補血活血,促進藥效發揮。
- 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當歸含有豐富的揮髮油、多糖等成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藥物吸收,提高藥效。黃連苦寒,容易導致脾胃虛弱,影響藥物吸收。加入當歸可補益脾胃,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因此,黃連芎歸湯中加入當歸,既可調和藥性,又可促進藥物吸收,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芎歸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證為「濕毒或熱毒所致下血」,其辨證要點在於腹中痛與否:
- 濕毒下血:大便出血而「腹中不痛」,因濕性黏滯,易傷血絡但氣滯不甚。
- 熱毒下血:出血伴「腹中痛」,乃熱邪灼絡、氣血壅滯所致。
其病機關鍵在於「毒邪傷血」,濕熱毒邪內蘊腸道,迫血妄行,故以清熱燥濕、涼血和血為治法。方後加減法中,「加大黃、芍藥」瀉熱緩急,「加桂」溫通止痛,體現隨證變通的思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分析:
- 黃連(君藥):苦寒,清瀉腸道濕熱毒邪,直折火勢以止血。《本草備要》謂其「治腸澼瀉痢」,正合熱毒下血之病機。
- 當歸(臣藥):甘辛溫,補血和血,佐制黃連苦寒之性,防涼遏留瘀。其潤燥之性亦可防黃連過燥傷陰。
- 疑似脫漏之川芎:辛溫行氣活血,若原方確有川芎,則可協同當歸調血分之滯,針對「腹痛」證;若無,則顯方義側重「清熱補血」而輕「行氣止痛」。
配伍思維:
- 清熱與和血並行:黃連解熱毒,當歸養血和絡,構成「瀉中有補」格局,符合「治血先調氣,止血需防瘀」的中醫理念。
- 加減法深意:
- 熱毒甚者加大黃、芍藥:大黃瀉熱通腑,芍藥緩急止痛,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 腹痛加桂:取肉桂溫通之性,針對寒凝血瘀之腹痛,或反佐黃連苦寒以防冰伏氣機。
三、推理可能功效延伸
從組方可推測其不僅治下血,亦可能適用於:
- 濕熱痢疾:黃連燥濕解毒,當歸活血止痛,符合痢疾「赤白相兼」之證。
- 婦人帶下赤白:若濕熱下注胞宮,此方清熱和血之功或可類比當歸芍藥散之效。
結語
此方簡潔而重點明確,體現「熱毒傷血,涼潤並施」的治療邏輯。若補入川芎,則更契合方名「芎歸」之意,強化解毒活血之效;然即使無川芎,黃連配當歸仍不失為治濕熱下血之基礎組合。後世加減法進一步擴展其臨證彈性,值得深入探究。
傳統服藥法
黃連5錢。當歸5錢。
熱毒,加大黃2錢5分,芍藥;腹痛,加桂。
水煎服。
本方名黃連芎歸湯,但方中無川芍,疑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芎歸湯,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五引《本草權度》。 組成:黃連5錢,當歸5錢。 主治:濕毒所致大便下血,腹中不痛;或熱毒下血,腹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