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丸

阿膠丸

A JI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17%
大腸經 13%
腎經 13%
肺經 8%
胃經 8%
心經 8%
膀胱經 4%
膽經 4%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阿膠丸中加入黃連,看似矛盾,實則有其藥理依據。阿膠滋陰補血,但性偏膩,易致濕熱內蘊,而黃連苦寒,能清熱瀉火,解毒燥濕。

其一,黃連可解阿膠之膩,防止滋膩生濕,避免滋補過度而引發痰濕、腹脹等不適。其二,阿膠補血的同時,也可能導致血瘀,而黃連能活血化瘀,防止血瘀阻滯,有助於更好地發揮阿膠的補血功效。

因此,黃連在阿膠丸中起着清熱解毒、化濕降濁、活血化瘀的作用,與阿膠相輔相成,使藥效更趨完善。

阿膠丸方劑中加入黃柏,主要是為了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阿膠本身滋陰補血,但若體內有熱邪,則會影響其補益效果,甚至加重病情。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可以抑制體內熱邪輔助阿膠滋陰補血,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例如,在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等症時,加入黃柏可以清熱涼血止血,與阿膠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療效。

阿膠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養血:當歸性溫味甘,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阿膠滋陰補血,與當歸相輔相成,能有效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狀,提升整體血氣循環,促進身體健康。

二、溫和滋潤:當歸性質溫和,可緩解阿膠的寒涼之性,使其更易於人體吸收,避免因寒涼過度而引起胃腸不適等副作用。同時,當歸的香氣還能中和阿膠的腥味,提升口感,方便服用。

阿膠丸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斂酸止瀉:阿膠滋陰補血,但性偏溫燥,易於助熱傷陰。烏梅味酸收斂,可收斂腸胃,止瀉止痢,並能制約阿膠的燥性,避免其過於溫燥傷陰。
  2. 益氣生津:烏梅性酸,入肝肺經,具有益氣生津、斂肺止咳之效。阿膠丸常用於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體虛乏力等症,加入烏梅可增強補益之效,並有助於緩解因氣血不足引起的口乾咽燥。

阿膠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阿膠燥性,滋陰潤燥:阿膠性溫,滋補肝腎,但亦有燥性,容易引起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白芍性涼,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燥熱的作用。白芍與阿膠搭配,可以相互調和,緩解阿膠的燥性,達到滋陰潤燥的效果。
  2. 協同養血,改善血虛症狀:阿膠以養血滋陰為主,白芍則以養血柔肝見長。二者配伍,可以相互增強功效,更加有效地改善血虛症狀,如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

阿膠丸以阿膠為主要成分,原因如下:

  1. 補血滋陰: 阿膠性味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之功效。其富含膠原蛋白、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可改善貧血、滋養血脈,適合血虛、陰虛、氣血不足等症狀。
  2. 提高免疫: 阿膠中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對體弱多病者有保健功效。

因此,阿膠丸以阿膠為主要成分,充分發揮其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的藥效,為傳統中藥方劑中常見的補血良藥。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阿膠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即因體內寒熱失衡導致之痢疾,症狀兼見赤(血)白(黏液)相雜之下痢。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痢疾與氣血失和、腸道絡脈損傷有關,故需調和寒熱、止血固澀,兼以養血活血。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組成分析

全方以止血固澀為主,輔以養血活血,並兼顧溫補腎陽,其配伍邏輯可分三類:

  • (1) 止血收澀

    • 阿膠(蒲黃炒灰):蒲黃炒製後增強止血之效,阿膠滋陰補血,善治血痢。
    • 龍骨(煅灰)、赤石脂(醋煅):煅後收澀力強,固脫止瀉,針對下痢滑脫不禁。
    • 烏賊骨(煅):即海螵蛸,煅後止血制酸,適用於腸道出血。
  • (2) 活血調經

    • 丹參(炒黑):炒黑後偏於止血化瘀,兼調血分之滯。
    • 川芎、當歸:養血活血,使止血而不留瘀,適用於痢疾兼血虛血瘀者。
  • (3) 補腎固本

    • 鹿茸(炙灰):灰製後溫澀之力增,補腎陽以固下元,針對久痢傷腎。
    • 續斷(炒灰):炒灰後兼止血續傷,補肝腎而止瀉。

2. 方劑特點

  • 灰製與煅製:多數藥材經炮製(炒灰、煅灰)後,藥性偏於收澀止血,呼應「下痢赤白」之標證。
  • 寒熱並調:阿膠、當歸性平,鹿茸性溫,丹參微寒,整體略偏溫澀,但無大熱大寒之品,符合「冷熱不調」之病機。
  • 標本兼治:既以龍骨、赤石脂等治標止瀉,又以鹿茸、續斷補腎固本,配合當歸、川芎養血調氣。

3.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可能適用於慢性痢疾或腸炎(如潰瘍性結腸炎),屬氣血兩虛、寒熱錯雜者。其作用機轉推測為:

  • 收斂黏膜:赤石脂、龍骨等形成保護層,減少腸道刺激與滲出。
  • 調節血管通透性:阿膠、丹參改善微循環,止血修復。
  • 調節腸道功能:鹿茸、續斷可能通過補腎陽調整腸道運動與吸收。

三、總結

阿膠丸以「澀為主、補為輔」為原則,針對虛中夾瘀、久痢傷絡之證,體現中醫「通澀並用」的配伍智慧。然實際應用需辨證明確,尤其需區分急性熱痢(忌過早固澀)與慢性虛寒痢之異。

傳統服藥法


阿膠3兩(蒲黃炒灰),丹參1兩半(炒黑),川芎1兩,鹿茸3兩(炙灰),續斷3兩(炒灰),赤石臘3兩(醋煅),龍骨3兩(煅灰),當歸3兩,烏賊骨3兩(煅)。
上為末,煉蜜為丸。
每服5錢,米飲煎,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便秘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闌尾炎陰道炎肺結核胰臟炎白帶神經性厭食症子宮崩漏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相同名稱方劑


阿膠丸, 出處:《惠直堂方》卷四。 組成:枳殼(麸炒)、阿膠(炒)各等分。 主治:娠婦大便閉。

阿膠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 組成:乾薑1分,當歸半兩,白芍藥半兩,白茯苓半兩,木香半兩。 主治:赤白痢。

阿膠丸,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黃連1兩,黃柏(鹽水炒)1兩,當歸1兩,烏梅肉(炒)1兩,芍藥2兩,阿膠(蛤粉炒)1兩。 主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

阿膠丸,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真阿膠4斤(火炙令熱),蛇蛻皮1條(燒灰),熟艾半兩(燒灰),敗筆1管(用頭燒灰),大麥花少許(炙乾,如無此花,以麥糵上牙子代之亦可,爲細末)。 主治:大安胎臟。主治:産前産後諸疾。

阿膠丸, 出處:《雞峰》卷十一。 組成: 阿膠丸(《雞峰》卷十一。)出處:《雞峰》卷十一。組成:阿膠1兩,人參1兩,茯苓1兩,百合1兩,貝母1兩,桔梗1兩,五味子1兩,山藥1兩,甘草半兩,半夏1分。主治:平肺氣。 。 主治:平肺氣。

阿膠丸, 出處:《雞峰》卷十五。 組成:阿膠2兩,熟地黃2兩,牛膝2兩,桂2錢,白芍藥半兩,五味子1兩,黃耆1兩,白茯苓1兩,當歸1兩,人參1兩,牡丹皮1兩,芎1兩(1方有白朮1兩)。 主治:生血順氣,出顔色,長肌膚,益筋力。主治:氣多血少,衛實榮虛,月信過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