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丹

四神丹

SI SHE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寒 (0.5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心經 13%
胃經 13%
肝經 13%
大腸經 13%
膽經 7%
肺經 6%
膀胱經 6%
腎經 6%
脾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神丹中加入黃連,主要是為了 清熱瀉火、燥濕止痢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的功效。四神丹中,茯苓、芡實、蓮子都屬於甘平之性,而山藥性平偏溫,整體方劑偏於溫補,容易助火生熱。

因此,加入黃連可以 平衡方劑的寒熱屬性 ,避免溫補過度,並 有效抑制腸道濕熱,達到止痢的效果 。同時,黃連也能 減輕藥性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效更加穏定。

四神丹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擅長清熱瀉火,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炎症,如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瀉、熱毒瘡瘍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四神丹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其中黃柏能夠起到清熱燥溼的作用,幫助緩解溼熱對脾胃的損傷,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四神丹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入脾胃經,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有助於緩解四神湯中茯苓、芡實、蓮子等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
  2. 增進食慾: 生薑具有健脾開胃之效,可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吸收,配合四神湯中的補脾益腎功效,有助於增強體質。

此外,生薑還具有解毒、抗菌等功效,能夠提高四神湯的整體藥效。因此,生薑在四神丹中扮演著重要的調節作用,既能減輕寒涼之性,又能提升藥效。

四神丹方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基於其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首先,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可補血養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血虛症狀。其次,當歸可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有助於緩解經期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此外,四神丹中的其他藥材如茯苓、芡實、蓮子等,也具有補脾益腎、健脾固腎的功效,與當歸搭配使用,可達到整體調理氣血、健脾益腎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神丹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療「水瀉、赤白痢」,屬腸胃濕熱或虛寒所致的泄瀉病症。「水瀉」多因脾虛濕盛或寒濕內阻,而「赤白痢」則與濕熱毒邪蘊結大腸、氣血瘀滯相關。古代醫家可能借其燥濕、收澀、溫陽之性,調和腸道寒熱,達到止瀉止痢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1. 硼砂(2兩)

    • 性味鹹涼,傳統用於清熱解毒、化痰。在此方中或取其微涼之性,緩解赤痢的濕熱鬱火,並透過局部收斂作用(如硼砂外用常見於潰瘍收口)抑制腸道炎症。
  2. 陽起石(2兩)

    • 溫腎壯陽之品,擅補下焦虛寒。針對水瀉可能因腎陽不足(五更泄瀉類)或寒濕困脾,藉其溫熱之性振奮脾腎陽氣,驅散內寒以固攝水濕。
  3. 白礬(5兩,佔比最大)

    • 酸澀寒,為方中主藥,燥濕止血、收斂固脫。其高劑量使用暗示此方側重「收澀」:對水瀉可澀腸止瀉;對赤白痢則能止血(赤痢)並減少腸液滲出。現代研究亦證明白礬對腸黏膜有收斂保護作用。
  4. 太陰玄精(6兩,用量最重)

    • 據考證可能為石膏類礦物(或芒硝),性寒清熱。若為石膏,可協同硼砂清瀉腸中鬱熱;若為芒硝,則輕瀉通積,屬「通因通用」之法,使濕熱毒邪從大便排出,尤適用於赤白痢裡急後重者。

配伍思路解析

  • 寒溫並用:陽起石(溫)與硼砂、玄精(寒)並存,可能針對寒熱錯雜型痢疾(如久痢傷陽兼餘熱未清),或利用寒藥制約陽起石之溫燥,防其助熱。
  • 收瀉兼施:白礬強力收澀,配伍玄精(若具瀉下性)則「澀中寓通」,避免留邪。此與仲景「赤石脂禹餘糧湯」治利、後用「攻下」的思路異曲同工。
  • 礦物藥協同:全方皆為無機礦物,耐高溫煉製,煅後可能增強燥濕、吸附之效(如白礬煅後成枯礬,收澀力更強),並通過鹽酒送服促進溶解吸收。

總治則推論
此方體現「標本兼治」:

  1. 治標:白礬急則止瀉,硼砂、玄精清熱解毒以止血消痢。
  2. 治本:陽起石溫補脾腎,助運化水濕,防瀉痢復發。
    劑型上,煅煉成丹丸可緩釋藥效,鹽湯送服引藥入腎,酒服助溫通,醋湯則增強收澀(適合婦人經帶相關泄痢),體現用藥靈活性。

:本方藥性峻烈,現代應用需嚴格考證劑量與適應症,此處僅作古籍學理探討。

傳統服藥法


硼砂2兩,陽起石2兩,白礬5兩,太陰玄精6兩。
上為末,入瓷瓶子內,以紙筋鹽泥固濟,候乾,先以小火逼令熱徹,後以火一稱燒之,待火耗,即取罐子,候冷取藥,於地上鋪好黃土,用紙襯盆,合一宿,出火毒了,研如粉,以水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空心鹽湯送下,酒送下亦得;婦人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陰道炎前列腺炎白帶女性不孕症遺精慢性腎衰竭痢疾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妄想狀態男性勃起障礙腎絲球腎炎子宮頸炎腹瀉手腳冰冷夜間盜汗身體容易出汗口乾口渴眼睛模糊心情煩燥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四神丹, 出處:《蘇沈良方》卷二。 組成:熟乾地黃、元參、當歸、羌活各等分。 主治:補虛益血。主治:風氣。

四神丹, 出處:《聖惠》卷四十四。 組成:硼砂2兩,陽起石2兩,白礬5兩,太陰玄精6兩。 主治:下元風濕,久患腰痛。

四神丹,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淨黃連1兩3錢,黃柏(去粗皮)7錢,白薑7錢半,當歸(酒洗,焙乾)7錢半。 主治:水瀉,赤白痢。

四神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五。 組成:丹砂1錢,雄黃1錢,雌黃1錢,硫黃1錢。 主治:大補益,濟水火。主治:虛證,怔仲,驚悸,諸般大病。

四神丹, 出處:《準繩·瘍醫》卷二。 組成:苦花子2兩(又名毛連子,又名小葉金雞舌,梗葉俱用),土木香2兩(根名青木香,梗名天仙藤,花名馬兜鈴),仙人薯(用根,新鮮生者爲妙,乾者次之)2兩,晚蠶砂1兩。 主治:因剝割瘴死牛、馬、豬、羊、不避其氣,以中其毒;或因食瘴死牛、馬、豬、羊之肉者,或手足各處發疔毒,或起紫泡,或起堆核,初則創人,次漸腫大,疼痛不可忍,瞀悶發熱,口渴心煩,四肢強痛,頭目昏花,及一切瘴毒。

四神丹, 出處:《局方》卷五(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雄黃5兩,雌黃5兩,硫黃5兩,朱砂5兩。 主治:活血實髓,安魂定魄,悅澤顔色,輕身保夀。治百病,補五臟,遠疫癧,卻嵐瘴,除屍疰蠱毒,闢鬼魅邪氣。主治:男子婦人真元虛損,精髓耗傷,形羸氣乏,中滿下虛,致水火不交,及陰陽失序,精神困倦,面色枯槁,亡血盜汗,遺瀝失精,大便自利,小便滑數,夢寐驚恐,陽事不舉,腰腿沉重,筋脈拘攣;及一切沉寒痼冷,痃癖疝瘕,臍腹絞痛,久瀉久痢,傷寒陰證,脈候沉微,身涼自汗,四肢厥冷;婦人百病,胎臟久冷,絕孕無子,赤白帶下,月候不調,服諸藥久不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