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樗皮散

CHOU CHU P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六十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大腸經 21%
腎經 14%
肺經 14%
脾經 7%
心經 7%
膽經 7%
胃經 7%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臭樗皮散中加入石榴皮,是基於其收斂止瀉的功效。

石榴皮味酸澀,性涼,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痢的功效。臭樗皮散主治濕熱下注,腸滑泄瀉,而石榴皮能收斂腸道,止瀉止痢,與臭樗皮、苦參等藥物相配,能更有效地清熱燥濕、固澀止瀉。

此外,石榴皮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濕熱所致的腹瀉,並能輔助臭樗皮散達到更好的療效。

臭樗皮散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 地榆味苦澀性涼,具有收斂止血之效,可與臭樗皮共同作用,收斂瘡口,止血生肌,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出血等症。
  2. 清熱解毒: 地榆亦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與臭樗皮共同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於外傷感染、膿腫等症。

地榆與臭樗皮相配伍,相輔相成,達到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功效,使臭樗皮散更能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臭樗皮散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臭樗皮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而黃連則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癢,對於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此外,黃連的苦寒之性也能抑制皮膚的炎症反應,減輕瘙癢症狀,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臭樗皮散中加入黃連,不僅能增強其清熱解毒的效果,更能有效改善皮膚病的症狀,促進病患康復。

臭樗皮散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止痛: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寒邪凝滯導致的疼痛。 臭樗皮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而寒濕之邪易阻滯經絡,導致疼痛。艾葉的溫經止痛作用,可緩解因寒濕引起的皮膚疼痛。
  2. 殺菌止癢: 艾葉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可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有助於止癢。臭樗皮散用於治療濕疹等皮膚病,而濕疹的發生常與細菌、真菌感染有關。艾葉的殺菌止癢作用,可減輕感染引起的瘙癢症狀。

臭樗皮散方劑中,添加阿膠的主要原因在於:

  1. 滋陰補血,修復損傷:阿膠性味甘平,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血、固精止汗等功效。臭樗皮散主治濕熱蘊結,導致皮膚濕疹、瘡瘍等症,阿膠能滋陰涼血,促進皮膚組織修復,並緩解濕熱所致的燥熱症狀。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臭樗皮散中,臭樗皮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但其性偏寒涼,易傷脾胃。阿膠性甘溫,能緩解臭樗皮的寒涼之性,並補益脾胃,使藥力更易於吸收,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臭樗皮散

主治功效:痔瘡患上痔痿,膿血會持續不斷地向下流。

組成

艾葉

  • 性溫,味苦、辛
  • 歸肝、脾、腎經
  • 具有溫經、補陽、調經、止血、祛風除濕、安胎、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活絡止痛、通經絡等功效。

地榆

  • 性涼,味苦、澀
  • 歸大腸、肺經
  • 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等功效。

阿膠

  • 性溫,味甘
  • 歸肝、肺、腎經
  • 具有補血、補氣、滋陰、止血、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安胎、潤燥、補血養肝等功效。

黃連

  • 性寒,味苦
  • 歸心、肝、膽經
  • 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用法

  •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 10-15 克,每日 2 次,溫水送服。

禁忌

  •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總結

臭樗皮散是一首常用的中藥複方,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補血、補氣、滋陰、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安胎、潤燥、補血養肝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痔瘡患上痔痿,膿血會持續不斷地向下流。

傳統服藥法


臭樗皮1兩(微炙,銼),酸石榴皮1兩,地榆1兩(銼),黃連1兩(去須),艾葉3分(微炒),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
上為細散。
每服2錢,食前以粥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期間的女性不宜服用。
  • 本方具有涼血的作用,因此體質虛寒、脾胃虛弱的人不宜服用。
  • 本方具有瀉火解毒的作用,因此有潰瘍、出血性疾病的人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臭樗皮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臭樗皮1兩(微炙,銼),酸石榴皮1兩,地榆1兩(銼),黃連1兩(去須),艾葉3分(微炒),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 主治:痔痿,下膿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