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柏止瀉湯中使用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對於濕熱下注、腸胃濕熱引起的腹瀉,黃柏能有效清熱燥濕,止瀉止痢。
- 固澀止瀉: 黃柏具有收斂固澀之效,能固澀腸道,減少腸蠕動,從而抑制腹瀉。
因此,黃柏在黃柏止瀉湯中起到清熱燥濕、固澀止瀉的功效,是治療濕熱下注、腸胃濕熱引起的腹瀉的重要藥材。
黃柏止瀉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固脫: 黃柏寒涼,瀉下止瀉,但易傷脾氣,導致氣虛。人參性溫,補氣益脾,能扶正氣,避免黃柏過於寒涼而傷正。
- 協調藥性: 黃柏苦寒,瀉下力強,人參甘溫,補氣力強,二者相配,寒熱相濟,既能止瀉,又能避免寒涼傷正,使藥效更為協調,提高療效。
因此,人參在黃柏止瀉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能補氣固脫,又能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平衡,達到更好的療效。
黃柏止瀉湯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澀止瀉: 地榆性寒,味苦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其能收斂腸道,減少腸蠕動,並有助於止血,對於因腸道虛寒、滑脫而引起的腹瀉尤為有效。
- 清熱解毒: 黃柏本身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而地榆亦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兩者合用,可以更好地清熱解毒,並有效控制腸道炎症,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
總之,地榆在黃柏止瀉湯中,既能固澀止瀉,又能清熱解毒,與黃柏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瀉功效。
在中藥方劑「黃柏止瀉湯」中,阿膠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滋陰補血、止血潤燥的功效。阿膠性溫味甘,能夠滋陰補血、止血潤燥,適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面色萎黃、出血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阿膠能夠增強方劑的滋陰補血作用,對改善血液循環和止血非常有益。
黃柏止瀉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瀉痢止瀉: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脾、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其苦寒之性可瀉脾胃之熱,止瀉痢腹痛,並可清熱解毒,治療因濕熱內蘊引起的腹瀉。
- 配伍增效: 黃連與黃柏同屬苦寒之品,二者相配,苦寒之性更強,能更有效地瀉火止瀉,清熱解毒。同時,黃柏偏於清熱利濕,而黃連偏於清心瀉火,兩者互相配合,可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黃柏止瀉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黃柏止瀉湯中黃柏寒涼,容易傷及脾胃,茯苓的健脾作用可以緩解黃柏對脾胃的損傷,同時幫助脾胃運化水濕,防止濕邪內停加重瀉痢。
- 配伍增效: 茯苓與黃柏配伍,既能增強黃柏止瀉的效果,又能減輕黃柏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臨牀應用。 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能配合黃柏清熱利溼,共同作用於腸道,更有效地止瀉。
在中藥方劑「黃柏止瀉湯」中,艾葉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溫經散寒、止血安胎的功效。艾葉性溫味苦辛,能夠溫經散寒、止血安胎,適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出血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艾葉能夠增強方劑的溫經散寒作用,對改善寒性疾病和婦科問題非常有益。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柏止瀉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下焦虛冷,大小便洞洩不止」,指下焦(腎與大腸為主)陽氣不足,導致無法固攝水液與糞便,出現嚴重的腹瀉與小便失禁。病因可能涉及脾腎陽虛、寒濕內生,或久瀉傷陰後的虛寒夾熱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燥濕、溫陽固澀」為主軸,同時兼顧補氣養陰,體現「寒熱並用、標本兼治」的思路:
- 黃柏(3兩):苦寒沉降,瀉下焦濕熱,針對濕熱蘊結導致的泄瀉,與黃連協同清熱解毒。
- 黃連(5兩,劑量最大):清熱燥濕力強,尤善治腸道濕熱瀉痢,為實熱瀉痢要藥。
- 地榆(3兩):涼血止血、收斂止瀉,針對瀉痢伴隨的腸絡損傷。
- 櫸皮(4兩):疑為「秦皮」之誤(古籍常見異名),苦澀寒,清熱止痢,與黃連協同增強治瀉效果。
- 茯苓(4兩):健脾滲濕,助運化水濕以止瀉,針對脾虛濕盛病機。
- 人參(3兩):大補元氣,益脾肺,固攝下焦氣虛不固之泄瀉。
- 阿膠(3兩):滋陰養血止血,防止久瀉傷陰,兼能固澀腸絡。
- 艾葉(1升):辛溫,溫經散寒止血,制約黃柏、黃連之寒,溫煦下焦虛冷。
配伍特點:
- 寒熱並調:黃柏、黃連清熱,艾葉溫陽,適用於寒熱錯雜之瀉。
- 攻補兼施:人參補氣、阿膠滋陰,佐以清熱燥濕藥,防祛邪傷正。
- 標本同治:既止瀉(地榆、櫸皮收澀),又調理下焦虛冷(艾葉、人參溫補)。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適用於「虛中夾實」證:
- 濕熱未清:長期泄瀉可能因濕熱滯留腸道,故用黃柏、黃連清餘熱。
- 陽氣不足:下焦虛冷無力固攝,以艾葉、人參溫補脾腎。
- 陰血耗傷:久瀉傷津,阿膠滋養修復,地榆止血防腸絡受損。
全方通過清熱、溫陽、補氣、攝陰的多重作用,達到止瀉固脫之效。
總結:此方結構複雜,寒溫並用,可能針對「寒熱互結、虛實夾雜」之久瀉,尤其適合下焦虛冷但殘留濕熱的病證,體現中醫「相反相成」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黃柏3兩,人參3兩,地榆3兩,阿膠3兩,黃連5兩,茯苓4兩,櫸皮4兩,艾葉1升。
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3升,去滓,下膠消盡,分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下焦虛冷、大小便洞泄不止的患者。陰虛火旺、大便乾結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黃柏止瀉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 組成:黃柏3兩,人參3兩,地榆3兩,阿膠3兩,黃連5兩,茯苓4兩,榉皮4兩,艾葉1升。 主治:下焦虛冷,大小便洞泄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