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頭翁根敷方
BAI TOU WENG GEN F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50%
大腸經 50%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頭翁根敷方的組成中包含白頭翁,其原因主要有二:
- 主治濕熱下痢:白頭翁味苦寒,入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效。白頭翁根敷方旨在治療濕熱下痢,白頭翁為主要藥物,能有效清熱瀉火,止瀉止痛。
- 配伍協同:白頭翁根敷方中,白頭翁與其他藥物配伍,相輔相成,增強療效。例如,白頭翁與黃連、黃柏等清熱燥濕藥物合用,可加強清熱解毒之效;與甘草、芍藥等和中緩急藥物合用,可緩解腸道痙攣,促進止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小兒陰(疒頹)]
「陰(疒頹)」為古代中醫病名,指小兒下陰部(如陰囊、腹股溝等處)的腫脹或疝氣類病症,可能伴隨疼痛或局部濕熱。此方以外敷法直接作用於患處,旨在散結消腫、清熱解毒。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材組成與特性
- 生白頭翁根(新鮮者)
- 性味:苦寒,歸大腸、肝經。
- 傳統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內服);外用具消腫散結之效。
- 外用機理:其苦寒之性可清局部濕熱,所含揮發性成分(如protoanemonin)可能刺激皮膚,促進局部氣血運行,達到「破瘀散結」效果。
2. 製法與用法邏輯
- 搗爛鮮用:保留藥性峻烈之效,增強局部滲透力。
- 敷後「作瘡」:
古代認為外敷後患處輕微發瘡(類似「發泡療法」),是藥力驅邪外出的表現,透過局部刺激激活氣血,疏通經絡瘀滯,從而消腫散結。 - 療程20日:需持續敷藥以逐步化解陰部腫積。
3. 治療原理推論
- 清熱消腫:白頭翁根寒性可解局部濕熱,抑制炎症。
- 活血散結:外敷刺激使氣血流通,改善陰囊或腹股溝的氣滯血瘀。
- 「以毒攻毒」思維:透過短暫的局部刺激反應(作瘡),調整患處病理狀態。
總結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觀念,雖僅單味藥,但透過其性味與外用機理,針對小兒陰部腫脹的濕熱瘀結病機,發揮清熱、散結、通絡之效。然其「作瘡」之說,可能與古代對藥物刺激性反應的經驗觀察相關,現代應用需進一步驗證其安全性與具體機轉。
傳統服藥法
生白頭翁根不問多少。
搗之。隨病處以敷之。1宿當作瘡,20日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白頭翁根敷方, 出處:《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名見《聖濟總錄》卷一八二。 組成:生白頭翁根不問多少。 主治:小兒陰(疒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