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醉翁仙方中包含白頭翁,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白頭翁味苦性寒,入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白頭翁可有效清熱利濕、止瀉止痢。此外,白頭翁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繁殖,進一步促進腸道功能恢復。因此,醉翁仙方中加入白頭翁,旨在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幫助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醉翁仙方》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遍身疙瘩成塊如核,不紅不痛」,屬中醫「痰核」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痰濕流注經絡,凝聚成塊,結於皮下或肌肉間,觸之堅硬但無明顯熱痛,類似現代所述之脂肪瘤、纖維瘤或淋巴結腫大等良性腫塊。其「不紅不痛」特點,顯示病性偏陰、屬痰濕而非火毒。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藥白頭翁
- 性味苦寒,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如《傷寒論》治熱毒痢)。然此方取其「化痰散結」之功,與《本草匯言》記載其能「消痰飲、散癥積」相符。
- 重用1斤(分4次服),以酒煎煮,強化其通絡行散之力。白頭翁根質地堅實,酒煎可助藥力深入經絡,透達痰結。
酒煎配伍意義
- 酒性辛溫,能行氣活血、助藥勢周流全身,與白頭翁苦寒相制,轉為辛散溫通之性,專攻痰濕凝滯。
- 「日3次,二日服盡」的頻繁服法,意在持續藥力衝擊痰核,逐步消解。
三、推理可能機理
此方以單味白頭翁為主,推測其作用關鍵在於:
- 直接化痰濁:苦寒清降,化經絡中膠結之痰濕。
- 間接調氣血:借酒力疏通經絡,痰消則氣血自暢,結核隨之消散。
- 調整局部代謝:古代「痰核」可能與局部水濕代謝失常相關,白頭翁或能調節水液分布,改善異常增生。
結語
《醉翁仙方》體現「單方重劑,專病專攻」思路,針對痰濕結核之陰證,以白頭翁化痰為主,酒煎為輔,簡峻直達病所。其組方邏輯異於白頭翁常見用途,展現中藥「同藥異治」之妙。
傳統服藥法
白頭翁1斤(去葉,用根)。
上分4服,每服4兩,用酒煎。日3次,二日服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化膿性關節炎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醉翁仙方, 出處:《夀世保元》卷六。 組成:白頭翁1斤(去葉,用根)。 主治:遍身疙瘩成塊如核,不紅不痛,皆痰流註而成結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