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艾葉煎丸中包含艾葉,是因其藥性溫熱,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
艾葉性溫,入脾、肝經,可溫陽散寒,促進血液循環,故可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其止血功效顯著,可治療外傷出血、崩漏等症。
此外,艾葉還具有驅風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
總之,艾葉作為方劑中的重要成分,其溫熱藥性使其在治療多種疾病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艾葉煎丸」方劑中加入「白頭翁」,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
- 清熱解毒:艾葉性溫,善於溫經散寒,但若體內有熱毒,則容易加重病情。白頭翁性寒,能清熱解毒,可平衡艾葉的溫性,避免熱毒上炎。
- 涼血止痢:白頭翁可涼血止血,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腸道炎症、腹瀉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白頭翁的加入,不僅可避免艾葉溫性過盛,更能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功效,使整體藥效更加平衡。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艾葉煎丸」主治功效分析
「艾葉煎丸」在古籍中主要用於治療「冷勞」所致的相關病症,其病機核心為虛寒。綜合《聖濟總錄》及《太平聖惠方》的記載,本方主治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冷勞,臍腹疼痛: 此乃本方主要適應症。所謂「冷勞」,即身體因虛寒所導致的勞損,表現為氣血不足,臟腑功能減退。寒邪侵入,易致氣血凝滯,經脈不通,從而引發臍腹疼痛。
或時泄痢: 「冷勞」日久,脾腎陽虛,運化失常,水濕內停,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出現腹瀉或時泄痢。此類泄痢往往伴隨腹痛,喜溫喜按。
婦人勞後帶下: 婦女體質較為陰柔,易受寒邪侵襲,若勞損後更易出現氣血不足,寒濕內侵,導致帶脈失約,出現帶下。此處「勞後」或指產後,或指勞累過度。帶下之證多為白帶量多,色白清稀,寒證明顯。
治療原理分析:
「艾葉煎丸」的組方精巧,其治療原理可從藥物組成及整體功效進行分析:
- 艾葉: 為本方主藥,其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艾葉能溫經止血,散寒暖宮,止痛安胎。在「冷勞」的病機中,艾葉的溫熱之性可驅散體內寒邪,溫通經脈,溫暖胞宮,從根本上解除疼痛。同時,艾葉的止血功效亦可緩解婦人因虛寒所致的崩漏帶下。
- 白頭翁: 其性寒,味苦,歸大腸經。白頭翁在此方中起到佐藥的作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消腫排膿的功效,可清解體內潛伏之熱毒,緩解因虛寒日久所產生的鬱熱。另外,白頭翁能止痢,可輔助艾葉治療泄痢之症。白頭翁的加入,體現了治病需辨證的思維,避免艾葉溫燥太過。
- 當歸: 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當歸具補血活血之效,可補益氣血,改善虛勞之證所致的氣血不足,同時,活血之效能疏通經絡,緩解疼痛,對婦科疾病有良好療效。
- 乾薑: 性熱,味辛,歸脾、胃、腎經。乾薑溫中散寒,溫化脾陽,可助脾胃運化,改善因脾胃虛寒導致的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同時,乾薑的溫熱之性可協同艾葉共同散寒止痛。
綜上所述,「艾葉煎丸」以艾葉溫經散寒為主,配以白頭翁清解鬱熱,當歸補益氣血,乾薑溫陽健脾。全方溫散寒邪,補益氣血,調和陰陽,使寒邪散、氣血充、經絡通,從而達到治療「冷勞」相關病症的目的。本方不僅可治療男子因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對婦人因虛寒所致的帶下病亦有良效。
傳統服藥法
艾葉4兩(微炒),白頭翁1兩。
上為末,用米醋3升,先熬藥末一半成膏,後入余藥末相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艾葉煎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八。 組成:艾葉4兩(微炒),白頭翁1兩。 主治:冷勞,臍腹疼痛,或時泄痢;兼治婦人勞後帶下。
艾葉煎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 組成:艾葉(炒)4兩,當歸(切,焙)1兩,乾薑(炮)1兩。 主治:冷勞,心腹疼痛,或時泄痢;兼治婦人下經冷,帶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