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痢疾茶劑中加入馬齒莧,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
馬齒莧性寒,味甘酸,歸心、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利水消腫的功效。其對於治療熱毒痢疾、腸炎、腹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馬齒莧富含多種活性物質,如多醣、黃酮類、有機酸等,能抑制腸道病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毒素,達到止痢的效果。因此,在痢疾茶劑中加入馬齒莧,可以有效緩解痢疾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痢疾茶劑」中包含「白頭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止瀉止痢的功效。
白頭翁性寒,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對於濕熱下痢、菌痢、腸炎等引起的腹痛、腹瀉、痢疾,白頭翁可有效清熱解毒,抑制腸道炎症,達到止瀉止痢的效果。
此外,白頭翁還能抗菌消炎,對多種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對於因細菌感染引起的痢疾也有一定療效。
痢疾茶劑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痢疾常因濕熱內蘊,脾胃失調而起,黃柏可清瀉腸胃之濕熱,抑制痢疾病菌的生長。
- 止瀉固澀: 黃柏入腎經,能固澀腸道,減少腸蠕動,有助於止瀉。同時,黃柏的苦味也能收斂腸胃,抑制腸道分泌,減少排泄。
因此,黃柏在痢疾茶劑中扮演著清熱燥濕、止瀉固澀的重要角色,有助於緩解痢疾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痢疾茶劑」為治療細菌性痢疾(古稱「赤白痢」、「腸癖」)的專方,其組成與運用邏輯可從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藥理角度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痢疾在中醫屬「濕熱痢」範疇,主因外感暑濕熱毒,內傷飲食積滯,濕熱蘊結大腸,氣血受阻而見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痢疾茶劑」針對此病機,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為核心,所載主治「細菌性痢疾」即對應古代「熱毒赤痢」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藥組成分析
馬齒莧(3份)
- 性味功用:酸寒,歸肝、大腸經。
- 傳統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為治濕熱痢疾要藥。其性滑利,能通泄大腸濕熱,兼具止血之效,尤適於痢疾伴血便者。
- 現代藥理:含生物鹼、黃酮類,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等具抑菌作用,並能抗炎、修復腸黏膜。
白頭翁(1份)
- 性味功用:苦寒,歸胃、大腸經。
- 傳統作用:專清腸道熱毒,《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逐血止痛,療金瘡」,後世用於熱毒血痢,尤善緩解痢疾腹痛。
- 現代藥理:白頭翁素(anemonin)可抑制痢疾桿菌、阿米巴原蟲,並調節免疫,減少腸道炎症滲出。
黃柏(1份)
- 性味功用: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
- 傳統作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善治下焦濕熱。與白頭翁協同,增強清大腸濕熱之力,且苦寒堅陰,防熱毒傷陰。
- 現代藥理:小檗鹼(berberine)為主要成分,廣譜抗菌,並抑制腸道分泌,減少腹瀉次數。
2. 配伍邏輯
- 君臣佐使:馬齒莧為君藥,用量獨重,主清熱止痢;白頭翁為臣,助君藥解毒涼血;黃柏為佐,側重燥濕並擴大抗菌範圍。三藥性味相協,共成清熱祛濕、消炎止痢之效。
- 劑型設計:以乙醇提取有效成分(如生物鹼、黃酮),回收乙醇後保留藥粉,既濃縮藥效,又便於服用,體現傳統製劑結合現代萃取之思維。
3. 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直接抑制病原菌(如痢疾桿菌),減少腸道炎症。
- 燥濕止痢:調節腸道水分代謝,減輕腹瀉頻率。
- 涼血止血:改善痢疾引發的腸黏膜損傷及血便症狀。
此方簡潔力專,針對濕熱痢「熱毒熾盛、氣血瘀滯」之核心病機,符合中醫「通因通用」治則(以清泄法治下痢),體現傳統理論與實用性的結合。
傳統服藥法
馬齒莧3份,白頭翁1份,黃柏1份。
清熱祛濕,消炎止痢。
將上藥曬乾或烘乾,碾成細粉,用30~40%乙醇浸泡24~36小時,後濾出乙醇,回收之,將藥曬乾研如面。
每服5克,1日3-4次,小兒酌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痢疾茶劑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痢疾茶劑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痢疾茶劑, 出處:《吉林醫藥資料》。 組成:馬齒莧3份,白頭翁1份,黃柏1份。 主治:清熱祛濕,消炎止痢。主治:細菌性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