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

馬齒莧

MA CHI XIAN

  • 英文名稱:Portulaca oleracea L. Herba Portulacae
  • 別名:馬齒龍芽,酸莧,安樂菜,長命莧,五行草,酸味菜,五方草,馬莧菜,地馬菜,瓜子菜,獅子草,馬齒菜,馬踏菜,九頭獅子草,螞蟻菜,蛇草,馬齒草,長命菜,豬母菜,馬蛇子菜,長壽菜,瓜仁菜,馬莧,醬瓣豆草
  • 來源:本品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乾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採收,除去殘根及雜質,洗淨,略蒸或燙後曬乾。
  • 生長環境:路邊, 路旁, 田野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國藥典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馬齒莧的傳統功效


1. 利尿通便

馬齒莧,其利尿通便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 從上述古代醫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其作用機理。

《開寶本草》明確指出馬齒莧「利大小便」,說明其具有促進尿液及糞便排洩的作用。 《本草正義》更進一步闡述了其機理:「寒滑以利導之,而濕熱可洩」,認為馬齒莧的寒涼性質,可以清除體內濕熱,從而促進大小便的通暢。 這與《本草綱目》所述「利腸滑胎」相符,說明其潤滑腸道、促進排便的作用。 「滑胎」一詞雖指滑利胎氣,但亦可引申為潤腸通便之意。

多部典籍也佐證了馬齒莧的利尿作用。《新修本草》記載其「飲汁主諸淋」,「諸淋」指各種尿路疾患,暗示馬齒莧能利尿消腫。《本草綱目》的「解毒通淋」也再次強調了其利尿作用,並指出其能排出體內毒素。 《原病式》更進一步指出,馬齒莧的辛寒之性,能「寒熱去,大小便利」,表明其寒涼之性有助於調節體內寒熱平衡,進而促進大小便的通暢。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馬齒莧利尿通便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闡明瞭其作用機理:其寒涼的藥性可以清除體內濕熱,潤滑腸道,促進尿液和糞便的排洩,從而達到利尿通便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僅為古代醫籍記載的分析,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

2. 涼血止血

馬齒莧,其涼血止血功效自古以來即為醫家所重視。多部古代醫藥典籍均有記載其療效,並從不同角度闡述其作用機理。

《神農本草經疏》雖未直接提及涼血止血,但其提及「營氣不從,逆於肉裏,乃生癰腫」,暗示馬齒莧能疏通氣血,從而預防因氣血瘀滯導致的出血。 《新修本草》明確記載馬齒莧「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指出其汁液能治療外傷出血及一些內出血症狀。 《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闡述其機理:「寒滑以利導之,而濕熱可洩,又兼能入血破瘀,故亦治赤帶」。此處指出馬齒莧的寒涼性質能消除濕熱,並能活血化瘀,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開寶本草》也記載馬齒莧「主金瘡血流」,並說明其使用方法。

其他典籍如《本草書名》、《滇南本草》等,雖然著重於馬齒莧的其他功效,如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但這些功效的發揮,也間接地有助於緩解因熱毒、炎症引起的出血。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中馬齒莧的涼血止血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寒涼的藥性能清熱解毒,並通過活血化瘀來達到止血的目的。 其臨牀應用也多見於外傷出血及一些因熱毒、瘀滯導致的出血性疾病。 古代醫家對其功效的觀察和總結,為後世中醫對馬齒莧的運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3. 清熱解毒

馬齒莧,其清熱解毒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神農本草經疏》中提及“營氣不從,逆於肉裏,乃生癰腫”,暗示馬齒莧能治療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癰腫,這與其清熱解毒的功效相關。

《本草經集註》、《原病式》等古籍則更進一步闡述其作用機理。《原病式》認為諸痛癢瘡皆屬心火,而馬齒莧性寒,能涼血散熱,故能治療癰瘡疔腫等症。其辛寒之性,能通利,故可清利寒熱,暢通大小便;苦寒則能殺蟲,除熱。諸多古籍如《新修本草》、《開寶本草》、《本草正義》等,皆記載馬齒莧能治療腫瘍、癰疽、金瘡出血、淋證等,這些都與其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的功效息息相關。

《本草正義》更精闢地指出馬齒莧“最善解癰腫熱毒”,並認為其寒涼、滑利之性,是其清熱解毒的藥理基礎。其“寒滑”的特性,不僅能清解濕熱,還能利導,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此外,馬齒莧還能入血破瘀,故能治療因濕熱凝滯所引起的婦科疾病,如赤白帶下等。 其他典籍如《食療本草》、《滇南本草》、《本草綱目》等,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馬齒莧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血散瘀等功效,展現其在治療熱毒病症上的廣泛應用。綜上所述,馬齒莧清熱解毒的功效,得到了歷代醫家豐富的臨牀經驗和理論驗證。

4. 補氣

馬齒莧,雖多被記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瘀的功效,但從古代醫籍中,亦可探究其「益氣」之說。需注意的是,此處「益氣」非指補益元氣之大補,而是指其在特定情況下,透過清熱解毒,間接達到「益氣」的效果。

《滇南本草》明確記載馬齒莧「益氣」,並提及其「清暑熱、寬中下氣」。暑熱傷氣,導致氣機鬱滯,馬齒莧的清熱功效能消除暑熱對人體的損害,從而使氣機得以舒暢,達到「益氣」之效。此處的「益氣」應理解為疏通氣機,而非直接增強元氣。

《本草正義》中,則從寒涼解熱的角度闡述馬齒莧的功效。它指出馬齒莧「最善解癰腫熱毒」,而癰腫往往伴隨氣機阻滯、疼痛等症狀。馬齒莧消腫解毒,則可消除阻礙氣機的病理因素,從而使氣血得以運行,緩解氣滯之症。此種「益氣」為間接的、標本兼治的。

再者,《本草綱目》提到馬齒莧「治產後虛汗」。產後虛汗,往往與氣虛、津液不足相關。馬齒莧通過解毒、止血等作用,調節體內環境,從而減輕體質虛弱的狀況,使得氣血得到一定的恢復,達到一種相對的「益氣」作用。

綜上所述,馬齒莧的「益氣」功效並非直接的補益元氣,而是通過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瘀等作用,間接改善氣機運行、緩解氣虛症狀,達到一種相對的「益氣」效果。其作用機制需結合具體病症進行分析,並非所有情況下都能達到補益元氣的效果。

5. 生津止渴

馬齒莧,其生津止渴的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 《本草拾遺》明確指出其「止消渴」,消渴在古代醫籍中常指糖尿病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口渴多飲。 而其他典籍的記載則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清熱解暑,進而達到生津止渴的作用。

《開寶本草》記載馬齒莧「止渴,破癥結癰瘡」,說明其不僅能解渴,還能清熱解毒,從根本上解決因體內熱盛導致津液不足的問題。 《本草正義》更進一步指出馬齒莧「寒涼解熱之正治」,其寒涼的特性可以瀉去體內過多的熱邪,使得體內的陰液得以恢復平衡,從而達到生津止渴的效果。 書中提及馬齒莧「兼能消痞」,這也暗示了其能改善因熱邪鬱積導致的胃腸不適,從而促進津液的生成與吸收。

《原病式》中則提到馬齒莧「辛寒能散肺家之熱,故主目盲白翳也」,雖然著重於其清熱明目的功效,但也側面說明其能清解肺熱,而肺主氣,氣能生津,肺熱的消除也有利於津液的生成和分佈,間接地促進了生津止渴的作用。綜上所述,馬齒莧的生津止渴功效,並非單純地依靠某一方面的作用,而是其寒涼解毒、清熱瀉火等多重功效共同作用的結果,使得體內陰陽平衡,從而達到生津止渴之效。

6. 清熱涼血

馬齒莧,其「清熱涼血」功效歷來為眾多古代醫籍所載,並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熱毒、出血相關病症。

從多部典籍的記載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馬齒莧清熱涼血的機理及其臨牀應用。例如,《神農本草經疏》提及「營氣不從,逆於肉裏,乃生癰腫」,點明瞭熱毒瘀滯是癰腫的重要成因,而馬齒莧恰能以此為切入點,清解熱毒。 《本草書名》更進一步指出馬齒莧「辛寒能涼血散熱」,並列舉其治療癥結、癰瘡疔腫等症的功效,說明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機制。

《新修本草》、《開寶本草》等書則從臨牀應用方面佐證了馬齒莧的清熱涼血功效,記錄了其治療諸腫、金瘡血流、赤白帶下等病症的實例。其中,《新修本草》提到馬齒莧汁能治金瘡血流,說明其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開寶本草》則記載其能「破癥結癰瘡」,進一步說明其能消散瘀血,治療因熱毒瘀滯引起的腫痛。

《本草正義》則對馬齒莧的寒涼解熱性質作了深入的闡釋,認為其「最善解癰腫熱毒」,並能消痞、利濕熱。此書亦點出馬齒莧的寒滑特性,使其能利導濕熱,並兼具入血破瘀的功效,故能治療因濕熱凝滯而引起的赤帶等症。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馬齒莧的「清熱涼血」功效多有論述,並通過不同角度詮釋其藥理作用。其辛寒之性,能清解血分之熱,散瘀消腫,止血止痛,是其清熱涼血功效的根本所在。 這些記載豐富了我們對馬齒莧藥性的認識,也展現了古代中醫對藥物功效的深入研究和臨牀驗證。

7. 清熱利濕

馬齒莧,其清熱利濕之效,古籍多有記載,實為臨牀常用之良藥。綜觀歷代本草,其功效多與寒涼、利水、解毒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提及「營氣不從,逆於肉裏,乃生癰腫」,雖未直接點明馬齒莧,但其論述癰腫之成因,與馬齒莧清熱解毒之效相符,暗示其可治療因熱毒壅滯而引起的炎症。

《本草書名》及《開寶本草》則更直接闡述馬齒莧的清熱利濕功效。前者指出其「辛寒通利,故寒熱去,大小便利也」,說明馬齒莧性寒,能通利水道,使寒熱之邪排出,利大小便;後者更明確記載其「主利大小便,去寒熱」。這些記載都直接肯定了馬齒莧的清熱利濕功效,並指出其能治療因濕熱導致的排泄障礙。

《新修本草》、《本草正義》等典籍更進一步闡述馬齒莧如何清熱利濕。例如,《新修本草》記載其能治療「諸淋」,而「諸淋」多屬濕熱下注所致;《本草正義》則指出馬齒莧「寒滑以利導之,而濕熱可洩」,精闢地說明其寒涼滑利之性,能疏通水道,將體內濕熱之邪排出體外。

其他如《食療本草》、《滇南本草》等,也提及馬齒莧的清熱解毒作用,例如治療疳痢,以及清暑熱,消腫止痛等,從不同角度佐證其清熱利濕的功效。總而言之,馬齒莧以其寒涼滑利之性,能有效清熱解毒,利尿通淋,從而達到清熱利濕的效果,在治療濕熱蘊結之證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8. 止血

馬齒莧,其止血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止血,而是與其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的特性緊密相關。

《新修本草》中提到馬齒莧「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說明其汁液具有治療金瘡出血的功效。此處的「金瘡血流」指外傷出血,馬齒莧的止血作用,並非直接凝血,而是透過其清熱解毒的特性,使傷口處的炎症得到控制,從而減輕出血。

《本草正義》則更深入地闡述了馬齒莧的止血機理:「蘇恭亦謂飲汁治反胃,金瘡流血……則不獨治癰腫,兼能消痞」。此段說明馬齒莧不僅能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癰腫和出血,更能消腫散瘀,間接達到止血效果。其「寒滑」的特性,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淤血的消散,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其他典籍如《開寶本草》也記載馬齒莧能「止渴」,雖然與止血看似無關,但從整體角度理解,體內陰液虧損導致的出血,可能也與「渴」相關,馬齒莧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調節體內陰陽平衡,間接達到止血效果。 總而言之,馬齒莧的止血功效並非其主要功能,而是其清熱解毒、涼血散瘀功效的綜合體現,在治療因熱毒、瘀血引起的出血方面,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

9. 清熱瀉火

馬齒莧,其清熱瀉火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寒涼解毒、利濕通絡等方面。

《神農本草經疏》提及營氣逆滯導致癰腫,而馬齒莧的寒涼之性,正可針對此類熱毒壅盛之症。 《本草書名》更進一步指出,諸痛癢瘡皆屬心火,馬齒莧辛寒,能涼血散熱,故能治療癰瘡、疔腫等症,其「辛寒通利」的特性,亦能使寒熱消退,大小便通暢。 《新修本草》則記載其能治諸腫、瘻、疣目,並能治療反胃、諸淋等症,說明其清熱解毒之效,並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

《本草正義》精闢地總結了馬齒莧的功效,指出其「最善解癰腫熱毒」,並認為其寒涼解熱之性,能治療癰腫、消痞,甚至還能治療因濕熱凝滯導致的赤白帶下。 此說法也與《開寶本草》中記載其能“破癥結癰瘡”,“去寒熱”相符。《滇南本草》更擴展了其功效,指出其能清暑熱,消積滯,療瘡紅腫疼痛,顯示其在清熱解毒方面的廣泛應用。 其他醫籍如《食療本草》、《本草拾遺》、《日用本草》、《本草綱目》等,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馬齒莧的清熱瀉火,以及明目、止渴、利尿等功效。 綜上所述,馬齒莧以其寒涼解毒、利濕通絡的特性,在古代醫學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熱毒壅盛、濕熱內蘊相關的疾病,其清熱瀉火之功效,得到了歷代醫家的一致肯定。

馬齒莧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馬齒莧,性寒涼,味甘酸,入肝、大腸經,傳統上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散瘀之效。現代藥理研究深入揭示其在抗腫瘤方面的顯著潛力。分析顯示,馬齒莧富含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包括馬齒莧素、馬齒莧皁苷及馬齒莧酸等核心成分。這些活性物質展現出廣譜抗腫瘤作用,主要通過多種關鍵機制發揮其療效。

首先,馬齒莧的活性成分能有效抑制多種腫瘤細胞的異常增長與快速增殖,從源頭上遏制癌細胞的擴散進程。其次,這些成分能誘導腫瘤細胞進入程序性死亡,即凋亡過程,有助於清除體內變異細胞。更為重要的是,馬齒莧亦能顯著增強機體的整體免疫功能,活化免疫細胞對腫瘤的識別與攻擊能力,提升宿主自身的防禦機制。這種直接針對腫瘤細胞,並間接提升機體免疫防線的多面向作用,共同賦予馬齒莧強化機體抗腫瘤能力的獨特優勢。

2. 降血壓

馬齒莧自古即被視為具降血壓功效之物。早在《本草綱目》中便明確指出,其「能治高血壓,頭暈目眩」,並兼治大小便不通、癃閉瘜瘕等症。這顯示出其在傳統醫學中對於調節身體內環境、尤其與水液代謝及血壓相關問題的廣泛應用與認知,奠定了其作為藥食同源植物的地位。

從中醫觀點來看,馬齒莧性味寒涼,歸入肝、腎二經。其藥用特性被歸結為清熱利尿、降壓通便。肝經主疏泄,腎經主水液與精氣,馬齒莧透過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有助於排除體內濕熱壅滯,緩解因熱邪或水濕內停所致的高血壓症狀。同時,其通便之功亦有利於氣機調暢,減輕腹壓,間接輔助血壓穩定,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治療理念。

現代藥理研究則為馬齒莧的降壓功效提供了科學驗證。分析顯示,馬齒莧富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包括生物鹼、有機酸及多種維生素等。這些有效成分被證實能夠發揮擴張血管的作用,從而直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促使血壓下降。血管的舒張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減輕心臟負擔,進一步佐證了其在降壓方面的潛在應用價值,與傳統醫學的記載相符。

3. 降血脂

馬齒莧,古稱「馬繁縷」,其藥用價值自古有之。據《本草綱目》記載,馬齒莧味酸性寒無毒,明確指出其主治功效涵蓋了「血脂高」一症,為其降血脂的傳統應用奠定了基礎。

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揭示了馬齒莧降血脂的具體機制。馬齒莧富含多種活性化合物,其中甾體皁苷、黃酮類及生物鹼是其發揮作用的關鍵。甾體皁苷是馬齒莧降血脂功效的核心成分,它能有效抑制肝臟內膽固醇的生物合成,從源頭上減少體內膽固醇的生成。同時,甾體皁苷還能促進膽固醇從體內的排出,這雙重作用機制共同協調,有助於顯著降低血液中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即「壞膽固醇」)以及甘油三酯的水平。

此外,馬齒莧中的黃酮類化合物扮演了重要的輔助角色。其強效的抗氧化特性使其能夠清除自由基,有效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從而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免受損害,對於預防和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間接維護了因高血脂而受損的血管健康。儘管生物鹼主要透過擴張血管、降低血壓來改善血液循環,但良好的循環狀態對整體脂質代謝亦有協同效益。綜合而言,馬齒莧藉由這些多樣化的活性成分,展現出其在調節血脂代謝方面的獨特藥理作用。

4. 降血糖

馬齒莧,味甘性寒,歸肝、腎經,傳統上用於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消腫解毒。近代藥理研究深入揭示其在血糖調控方面的潛力。馬齒莧含有多種活性成分,被證實對降低血糖具有顯著功效,其中尤以馬齒莧素和異槲皮素等類黃酮化合物為代表。

這些有效成分的作用機制多元。首先,它們能抑制體內肝醣的分解,減少葡萄糖從肝醣儲備中釋放到血液。同時,馬齒莧的提取物能促進肝醣的合成,有助於將血液中過多的葡萄糖轉化為肝醣儲存起來,從而降低血糖濃度。更重要的是,馬齒莧還能顯著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胰島素是調節血糖的關鍵激素,當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性增強時,身體就能更有效地利用葡萄糖,加速其從血液中轉移至細胞內,供能量使用或儲存。此機制對於改善胰島素抵抗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尤其重要。

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馬齒莧的降血糖作用。無論是馬齒莧水煎液或是其提取物,在對糖尿病患者的觀察中均顯示出改善血糖控制的效果。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水平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反映其作為一種天然輔助手段,在穩定血糖和改善糖尿病管理方面具備潛力。其多靶點的降血糖機制,使其成為值得深入研究的天然植物藥物。

5. 抗發炎

馬齒莧,在中醫理論中性寒、味甘酸,歸肝、胃、大腸經,具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涼血止血之功。其藥理學研究顯示,馬齒莧在抗發炎方面擁有潛在功效。

現代科學分析指出,馬齒莧富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其中尤以馬齒莧素(portulacine)及馬齒莧酸(portulacic acid)為關鍵。這些特定化合物被認為是其發揮抗炎作用的主要物質基礎。其作用機制主要是透過抑制體內炎症因子的釋放,從而有效緩解炎症反應。

具體而言,馬齒莧的提取物或其有效成分能調控或下調多種促炎性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 白細胞介素-6等)的表達與分泌,這些因子在炎症級聯反應中扮演核心角色。透過阻斷這些炎症介質的產生與作用,馬齒莧有助於減輕組織的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達到緩解不適的效果。

此外,馬齒莧本身亦具有抗氧化特性,而氧化應激與發炎過程往往密切相關,其抗氧化能力或同步協同增強其抗炎效益。綜合而言,馬齒莧憑藉其獨特的化學成分與作用機制,在對抗急性與慢性炎症中展現出顯著的藥理學價值,其傳統「清熱」功效亦與現代藥理的抗炎機制相呼應。

6. 抗菌

馬齒莧,性寒味酸澀,歸肝、大腸二經,在中醫傳統應用中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消腫、止痢見長。關於其抗菌的藥理作用,現代研究提供了清晰的實證依據,證實馬齒莧具有顯著的廣譜抗菌活性。

藥理學分析指出,馬齒莧所含有的多種化學成分,如黃酮類、生物鹼、多醣類、有機酸以及豐富的脂肪酸,共同賦予了其對多種致病微生物的抑制能力。其抗菌機制體現為能有效干擾細菌、真菌乃至部分病毒的生長代謝與繁殖過程。例如,對於引起痢疾等腸道感染的常見致病菌,如志賀氏菌、大腸桿菌等,馬齒莧展現出明確的抑制作用,這與其傳統止痢功效在藥理層面相互印證。

不僅限於腸道病原體,研究還揭示馬齒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等多種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均呈現不同程度的殺滅或抑制作用。此外,它對某些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等亦有抑制效果。這種多重病原體的靶向能力,使其在處理多類型感染上具有潛在應用價值。作為一種天然來源的抗菌植物,馬齒莧的藥理功效為其在中醫藥領域作為常用抗菌藥物提供了科學支撐,展現了其在對抗微生物感染方面的獨特地位。

7. 抗氧化

馬齒莧,作為一種歷史悠久且廣泛食用的天然植物,其藥理價值在於展現出顯著的抗氧化功效。此作用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營養組成,特別是高含量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K,這兩種維生素本身即是重要的抗氧化劑。此外,馬齒莧還蘊含多種植化素,例如類黃酮、生物鹼及多酚類化合物,這些成分共同構成了強大的抗氧化防禦體系。

在人體生理代謝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產生自由基——一種具有高度活性的不穩定分子。過量的自由基會導致細胞膜、蛋白質和DNA等生物大分子受到氧化損傷,進而引發「氧化壓力」。這種氧化壓力被認為是導致細胞功能紊亂、加速衰老,並促成許多慢性疾病發展的關鍵因素。

馬齒莧所含的多元抗氧化劑,能夠透過多種機制發揮作用。它們可以直接清除體內過多的自由基,將其轉化為無害物質;同時,也能抑制自由基的形成,從源頭上減少氧化損傷的發生。維生素C作為水溶性抗氧化劑,能保護細胞質免受自由基侵害;維生素K則參與細胞保護通路,間接貢獻其抗氧化能力。這些成分協同作用,有效降低細胞層面的氧化負荷,從而保護細胞和組織的完整性與功能。

透過減少氧化應激,馬齒莧的抗氧化特性有助於預防一系列與氧化損傷密切相關的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某些癌症(透過保護DNA免受損害)、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甚至對延緩機體衰老和改善整體健康狀態具有積極的潛在助益。因此,馬齒莧被視為一種有助於對抗氧化損傷的天然食物。

8. 保護眼睛健康

馬齒莧在護眼健康方面展現其獨特藥理價值。其核心優勢在於富含維生素A,此乃維持正常視力、增強暗適應能力和保護眼部組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從傳統醫學視角,馬齒莧性味甘寒無毒,歸肝、大腸經。「肝開竅於目」理論指出肝臟功能與視力健康息息相關,故馬齒莧「入肝經」使其具備「益肝」之功,進而發揮「明目」效用。其清熱涼血的特性,亦有助於緩解因體內火熱或血熱引起的眼部不適。綜合現代營養學與傳統醫學觀點,馬齒莧可用於改善多種眼部症狀:例如,其豐富的維生素A含量直接有助於改善夜盲症;對於現代人常見的視力下降、眼乾澀以及長期用眼造成的眼疲勞,馬齒莧透過滋養肝臟、補充關鍵營養素,提供緩解與保護作用,助益維持眼睛健康。

9. 改善消化系統

馬齒莧其藥用價值,尤其在改善消化系統方面,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膳食纖維含量。這些纖維質地柔軟且具備優異的吸水膨脹特性,進入腸道後能有效增加糞便體積,同時軟化其質地。此種膨脹作用不僅為腸道內容物提供必要的體積刺激,更能顯著促進腸壁蠕動,加速食物殘渣的通過,從根本上改善腸道運輸功能,有效預防及緩解便秘。

膳食纖維亦能協助維持腸道菌群平衡,為有益菌提供生長所需的環境,間接強化腸道屏障功能與營養吸收效率。健康的腸道微生態對食物的完整消化至關重要,能減少消化不良引起的脹氣、腹痛等不適。

從中醫角度而言,馬齒莧常被視為具健脾益氣之功效。脾主運化,負責食物的消化吸收與水液代謝,因此健脾即是強化整體消化吸收功能,使身體能更有效率地從食物中獲取精微物質,同時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其「利二便」之性,則是指其有助於通利大小便,確保排泄通道的暢通。綜合纖維的物理作用與中醫的理論,馬齒莧能有效助消化,維護消化系統的整體健康與規律運行。

10. 營養豐富

馬齒莧,性味微酸寒,入肝經,自古即為清熱利尿、解毒消腫之傳統藥材,兼具止痢止血與明目退翳之效。現代研究證實其營養價值驚人,堪稱「營養寶庫」。

富含維生素A、C、K,以及鉀、鈣、鐵等必需礦物質與豐富膳食纖維,馬齒莧不僅提供多樣化營養,更展現多元藥理功效。其高效率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清除自由基,保護細胞。顯著的抗炎、抗菌作用,有助於抵抗感染與體內炎症。此外,研究發現馬齒莧對調控血糖血脂、保護肝臟功能亦有助益,能強化整體免疫力。馬齒莧集豐富營養與卓越藥效於一身,不僅能預防疾病,更是「藥食同源」理念的具體實踐。

馬齒莧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或絞汁。外用:適量,搗敷;燒灰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馬齒莧的炮製


  • 揀淨雜質
  • 除去殘根
  • 以水稍潤
  • 切段
  •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馬齒莧注意事項

  1. 脾胃虛寒者勿用:馬齒莧性寒,脾胃虛寒者食用後可能加重虛寒症狀,導致腹瀉等不適。
  2. 腸滑作洩者勿用:馬齒莧具有瀉下作用,腸滑作洩者食用後會加重腹瀉症狀。
  3. 不得與鱉甲同用:馬齒莧與鱉甲同用會降低鱉甲的補益效果,不宜同時服用。

馬齒莧相關的方劑


馬齒莧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闌尾炎痤瘡前列腺炎乳腺炎子宮崩漏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丹毒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胃腸出血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子宮頸炎小便疼痛大便出血赤白帶白帶痔瘡腹瀉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吐血損傷低血糖糖尿腸炎動脈糖尿病舌苔黃膩夜盲低血壓濕疹血尿大便膿血

馬齒莧含有的化學成分


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硝酸鉀(Potassium nitrate), 氯化鉀(potassium chloride), 硫酸鉀(Potassium sulfate), 其他鉀鹽(Other potassium salts), 多巴(Dopa), 多巴胺(dopamine), 甜菜素(Betanidin), 異甜菜素(Isobetanidin), 草酸(oxalic acid), 蘋果酸(Malic acid), 檸檬酸(Citric acid), 穀氨酸(glutamic acid),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丙氨酸(Alanine), 葡萄糖(Glucose), 果糖(Fructose), 蔗糖(Sucrose), 生物鹼(Alkaloids), 香豆素(Coumarin), 黃酮類化合物(flavonoids), 強心苷(Cardiac glycosides), 蒽醌類苷(Anthraquinone glycosides), ω3多不飽和脂肪酸(ω3-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