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散

馬齒散

MA C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大腸經 16%
心經 16%
肝經 16%
肺經 9%
腎經 4%
膽經 4%
胃經 4%
三焦經 4%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馬齒散中包含馬齒莧,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馬齒莧性寒,味甘酸,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外感熱毒、瘡瘍腫毒、濕熱瀉痢等症狀,馬齒莧可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2. 利濕止瀉: 馬齒莧亦能利濕止瀉,對於脾胃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等,馬齒莧能清熱利濕,止瀉止痛。

因此,馬齒散中加入馬齒莧,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以治療相關病症。

馬齒散中包含木香,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止痛的功效。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燥濕止瀉的功效。

馬齒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積不消等症。木香在此方中起到疏肝理氣、健脾消食的作用,幫助脾胃運化,促進消化吸收,緩解脹痛等不適。

馬齒散中包含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用於治療驚悸失眠、神志恍惚、癲癇等症狀。馬齒散主治小兒驚癇,而硃砂可以有效緩解兒童的驚恐不安,起到鎮驚安神的作用。
  2. 清熱解毒: 硃砂亦有清熱解毒之效。馬齒散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以增強治療效果。例如,馬齒散常配伍金銀花、連翹等藥物,共同治療小兒熱病、瘡瘍腫毒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馬齒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療「甲疽」。甲疽又稱「嵌甲」,多因趾(指)甲嵌入肌膚,引發局部紅腫、潰爛、流膿,甚則化腐成瘡,屬外科瘍症範疇。中醫認為其病機或與濕熱毒邪蘊結、氣血壅滯相關,治當清熱解毒、斂瘡生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論
方名「馬齒散」,可推測其主藥為「馬齒莧」(馬齒莧科植物),輔以他藥(因現存古籍對本方組成記載未詳,茲依傳統用藥思維與甲疽病機推演):

  1. 主藥推測:馬齒莧

    • 性味酸寒,入肝、大腸經,古方多用於「散血消腫、解毒祛濕」。
    • 《本草綱目》載其能「利腸滑胎,解毒通淋」,外用可治「癰瘡久爛」,與甲疽膿瘍病證相合。
  2. 組方佐藥可能配伍(依傳統外科思路):

    • 清熱燥濕藥:如黃柏、苦參,助馬齒莧清解濕熱毒邪,緩解局部焮腫。
    • 斂瘡生肌藥:如赤石脂、爐甘石,收濕止膿,促進瘡面癒合。
    • 活血止痛藥:如乳香、沒藥,調氣血以消腫痛,改善嵌甲所致瘀阻。
  3. 外用劑型優勢
    甲疽病位局限,散劑外敷可直接作用患處:

    • 馬齒莧之酸性或能軟化嵌甲,減輕壓迫;
    • 配伍藥共奏抗菌、消炎、斂瘡之效,阻斷毒邪蔓延。

總結
馬齒散之設計,體現中醫「清解濕毒、去腐生新」之外科理念,推測其通過主藥馬齒莧主導,輔以清熱活血之品協同,針對甲疽濕熱瘀滯之標實,以達消腫止痛、促進瘡口癒合之效。其組方邏輯符合古代「瘍科」用藥思維,今人可參酌古籍進一步考證原方組成與應用細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馬齒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馬齒菜1兩(乾者),木香1分,印成鹽1分,丹砂1分(細研)。 主治:甲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