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食子散
WU SHI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無食子散」方中包含馬齒莧,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馬齒莧性寒,味甘酸,入心、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方中使用馬齒莧,可針對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濕熱下注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 利水消腫,止瀉止痢: 馬齒莧亦具有利水消腫、止瀉止痢的功效。方中使用馬齒莧,可針對因濕熱內蘊所致的腹瀉、痢疾、水腫等症狀,起到利水消腫、止瀉止痢的作用。
綜上所述,馬齒莧在「無食子散」方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水消腫、止瀉止痢的作用,為該方劑治療相關疾病提供了有效的藥理依據。
無食子散中加入蓮子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蓮子草性寒,味甘淡,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方中若出現濕熱證,如小便短赤、口苦咽乾、舌苔黃膩等,蓮子草能有效清熱利濕,緩解症狀。
- 止血生肌: 蓮子草亦具止血生肌之效。若患有濕熱瘡瘍,或因濕熱導致的皮膚病,蓮子草能幫助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輔助治療。
無食子散中加入石榴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收斂止瀉: 石榴皮味酸澀,性涼,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因脾胃虛弱、腸滑不固引起的泄瀉,石榴皮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與方劑中其他收斂止瀉藥物如烏梅、訶子等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二、 殺蟲止癢: 石榴皮還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因蟲積或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石榴皮能殺滅蟲類,消炎止癢,與方劑中其他殺蟲止癢藥物如苦參、地膚子等共同發揮作用,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無食子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功效。方中加入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並滋陰潤燥,緩解因熱毒或燥熱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 無食子散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等,皆具有清熱燥濕之功效。生地黃與這些藥物配合,可使清熱瀉火之效更加顯著,並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無食子散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羌活性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無食子散主治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瘙癢等症,而羌活可有效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瘙癢,達到治療目的。
- 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羌活還具備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產生疼痛麻木等症狀。羌活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和麻木。
綜上,羌活在無食子散中起到祛風散寒、止痛止癢以及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無食子散中包含訶子,主要原因在於其收斂止瀉的功效。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的功效。
方中以訶子配伍其他藥材,如烏梅、五味子等,共同發揮收斂止瀉的作用,適用於脾虛泄瀉、久瀉不止、便溏不固等症。訶子的收斂作用可以固澀腸道,減少腸液分泌,進而減輕腹瀉症狀。
無食子散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的功效。方中以川牛膝配合其他藥物,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解除局部瘀阻,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引藥下行,利水消腫: 川牛膝能引藥下行,並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對於無食子散所治療的病症,如水腫、腹脹等,川牛膝可幫助藥物深入病竈,利水消腫,達到治療效果。
無食子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溫中止嘔: 生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無食子散主治脾胃虛寒,食慾不振、脘腹冷痛、嘔吐等症,生薑可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對胃部的侵襲,起到止嘔的作用。
二、調和藥性: 方中其他藥物如蒼朮、厚朴等性較燥烈,生薑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燥烈之性傷及脾胃的作用。
無食子散中加入胡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滋陰潤燥:胡桃仁性溫味甘,入腎、肺經,具有滋陰潤燥、補腎固精之效。無食子散多用於治療陰虛火旺、燥熱津傷等症,胡桃仁能滋陰降火,潤燥生津,緩解因陰虛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二、補腎健腦:胡桃仁有補腎填精、健腦益智之功效,可改善因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昏耳鳴、健忘失眠等症。無食子散中加入胡桃仁,可增強其補腎益腦的作用,提升療效。
無食子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散寒解表,消腫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具有散寒解表、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因外感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同時也能改善因寒濕凝滯導致的肢體疼痛、腫脹等問題。
- 通竅止痛,升清降濁:白芷入肺經、胃經,可通鼻竅,止頭痛,並能升清降濁,調節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因鼻塞不通導致的嗅覺失靈、頭昏腦脹等症狀。
因此,白芷在無食子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散寒解表,又能通竅止痛,有助於治療因風寒侵襲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
無食子散中包含大青鹽,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其能清瀉肺熱,解毒消腫,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 利濕退黃: 大青鹽具有利濕退黃之效,可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緩解因濕熱導致的皮膚黃染、小便黃赤等症狀。
因此,無食子散中加入大青鹽,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增強方劑整體治療效果。
無食子散中添加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無食子散所治療的瘡瘍腫毒,皁莢能有效地清熱解毒,消散腫脹,減輕疼痛。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皁莢亦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對於因血瘀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皁莢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總之,皁莢在無食子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瘡瘍腫毒,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主治功效
無食子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無食子散主要用於治療兩種病症:口瘡和牙齒疼痛,尤其對於腎虛引起的齒痛,具有顯著療效。
治療口瘡:
《聖濟總錄》中描述「治口瘡,無食子散方\n\n無食子(燒灰細研一兩)\n\n上一味,每取一錢匕,敷舌上,日三五次。」 這裡的「無食子」並非指方劑,而是指單味藥材。它將無食子燒灰研細,敷於口瘡患處,可達到治療效果。
治療牙齒疼痛:
《聖濟總錄》中提到「治牙齒疼痛。無食子散方\n\n無食子(不拘多少)\n\n上一味,搗羅為散,以綿裹一錢,當痛處咬之即定,有涎吐之。」 此處同樣是單味藥材,將無食子搗碎為散,以棉包裹後咬於疼痛處,可以止痛。此外,也提到「治腎虛齒痛,揩蓮子髭。無食子散方」,進一步說明無食子散對於腎虛引起的齒痛有較好的療效。
綜合分析:
將《聖濟總錄》中描述的無食子散與現代方劑「無食子散」的組成成分結合分析,可以推測其治療原理如下:
現代「無食子散」組成包括馬齒莧、蓮子草、石榴皮、生地黃、羌活、訶子、川牛膝、生薑、胡桃仁、白芷等藥材。
- 針對口瘡:
- 清熱解毒: 馬齒莧、蓮子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口腔內的熱毒,有助於口瘡的癒合。
- 收斂止痛: 石榴皮具有收斂的作用,可減輕口瘡的腫脹和疼痛。
- 抗炎殺菌: 石榴皮及白芷具有殺菌抗炎的作用,有助於抑制口腔內的炎症。
- 針對牙痛,特別是腎虛齒痛:
- 滋陰補腎: 生地黃和胡桃仁具有滋陰補腎的作用,可以改善腎虛引起的牙痛。
- 強筋壯骨: 川牛膝具有強筋壯骨的作用,可以改善牙齒鬆動等症狀。
- 祛風除濕: 羌活具有祛風除濕的作用,可減輕因風濕引起的牙痛。
- 活血止痛: 川牛膝和生薑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牙齒的疼痛。
- 溫肺化痰: 訶子有溫肺化痰作用,腎虛可致痰濁,溫化之則利於氣血運行。
綜合來看,現代的「無食子散」配伍相對複雜,其功效並非僅止於止痛,而是通過多種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滋陰補腎、強筋壯骨、活血止痛等多重功效,從而達到治療口瘡和牙痛,尤其針對腎虛齒痛的病機。古代文獻中雖然只提及單味「無食子」,但其作用仍不脫離消炎止痛之範疇,與現代方劑的治療原則有一定程度的契合。
古代文獻雖未明確指出此方針對腎虛,但從現代方劑的組成和功效分析,可以看出其有補腎的潛力,與《聖濟總錄》中「治腎虛齒痛,揩蓮子髭。無食子散方」的記載相呼應,推測其對於腎虛引起的齒痛具有針對性療效。
傳統服藥法
無食子(燒灰,細研)1兩。
每取1錢匕,敷舌上,1日3-5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師,以確保用藥安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無食子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九。 組成:無食子不拘多少。 主治:牙齒疼痛。
無食子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無食子(燒灰,細研)1兩。 主治:口瘡。
無食子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無食子1分,乾馬齒莧1分,蓮子草1分,石榴皮1分,巨勝子1分,生地黃1分,柳皮(取白)1分,羌活(去蘆頭)1分,诃黎勒皮1分,牛膝(去苗)1分,生薑皮1分,生胡桃皮1分,白芷1分,青鹽半兩,皂莢1挺(不蚛者,去皮,炙)。 主治:黑髭。主治:腎虛齒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