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化濕洗藥

QING RE HUA SHI XI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15%
心經 15%
大腸經 15%
肝經 15%
胃經 10%
膀胱經 5%
腎經 5%
脾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清熱化濕洗藥」方劑中,加入艾葉,主要是利用其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

艾葉性溫,味苦辛,歸脾、肝、腎經。其辛溫之性可溫經散寒,有助於驅散濕邪,緩解因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同時,艾葉亦具止痛止癢的功效,能直接作用於患處,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清熱化濕的方劑中加入艾葉,可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止癢,兼具清熱化濕的功效,有助於提升療效。

「清熱化濕洗藥」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白礬能有效地去除濕氣,減輕瘙癢。
  2. 收斂止血: 白礬還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能幫助收斂皮膚表面的毛孔,減少滲出液的產生,並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損傷,白礬能起到一定的修復作用。

因此,白礬在「清熱化濕洗藥」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地改善濕熱所致的皮膚問題。

「清熱化濕洗藥」方劑中加入馬齒莧,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

馬齒莧性寒,味甘酸,入肺、大腸經。其藥性清熱解毒,能消炎止痛,並能利濕消腫,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例如濕疹、瘡瘍等。

此外,馬齒莧具有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加速傷口癒合,因此也常被用於外敷治療燒傷、燙傷等。

清熱化濕洗藥方劑中包含金銀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其藥性平和,不傷正氣,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瘡瘍腫毒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二、金銀花能有效抑制細菌、病毒的生長繁殖,並促進組織再生,因此對於濕熱導致的皮膚感染、潰瘍等問題,能起到消炎止痛、促進癒合的作用。

清熱化濕洗藥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緩解藥性: 清熱化濕藥多偏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減輕寒涼之弊,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

二、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抗過敏等作用,可以增強清熱化濕藥的療效,使藥物更有效地清除體內濕熱,改善臨牀症狀。同時,甘草能調和藥物,使各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清熱化濕洗藥 」

艾葉: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補陽、調經、止血、祛風除濕、安胎、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活絡止痛、通經絡等功效。

白礬: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止瀉、燥濕、解毒等功效。止血方面,白礬可以治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帶下等症狀。清熱解毒方面,白礬可以治療喉炎、扁桃體炎、口腔潰瘍、牙痛、痔瘡、痢疾等症狀。

馬齒莧:主要功效為清熱瀉火,能涼血止血,清熱利濕,清熱涼血,生津止渴,補氣,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通便。

金銀花:性甘寒,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解毒和透疹等功效。它可以治療各種癰腫疔瘡、喉痹、丹毒、風熱感冒、溫病發熱等疾病。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主治功效:

痔:古代醫書中泛指肛門直腸部位的疾病,包括現代醫學中的痔瘡、肛裂、肛瘻等。

痔漏:肛門直腸部位的膿腫或瘻管,常伴有膿血、疼痛等症狀。

馬尾貫腸:痔瘡的一種,指痔核脫出肛門外,形如馬尾,伴有疼痛、出血等症狀。

桃核痔:痔瘡的一種,指痔核脫出肛門外,形如桃核,伴有疼痛、出血等症狀。

脫肛:痔瘡的一種,指直腸黏膜和肛門黏膜脫出肛門外,伴有疼痛、出血等症狀。

血痔:痔瘡的一種,指痔核脫出肛門外,伴有出血等症狀。

膿痔:痔瘡的一種,指痔核脫出肛門外,伴有膿血、疼痛等症狀。

肉痔:痔瘡的一種,指痔核脫出肛門外,形如肉球,伴有疼痛、出血等症狀。

尖痔:痔瘡的一種,指痔核脫出肛門外,形如尖錐,伴有疼痛、出血等症狀。

混合痔:痔瘡的一種,指痔核脫出肛門外,兼有內痔和外痔的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 清熱化濕洗藥 」由艾葉、白礬、馬齒莧、金銀花、甘草等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補氣等功效,適用於治療痔瘡、痔漏、馬尾貫腸、桃核痔、脫肛、血痔、膿痔、肉痔、尖痔、混合痔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痔瘡初起,腫痛明顯者。若痔瘡有出血症狀,可加大金銀花、馬齒莧的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熱化濕洗藥,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槐條2兩,艾葉1兩,白礬1兩,馬齒覓1兩,銀花1兩,甘草1兩。 主治:清腸止血,化濕,消腫止痛。主治: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