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艾煎

礬艾煎

FAN AI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3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肝經 25%
肺經 12%
膀胱經 12%
大腸經 12%
腎經 12%
脾經
肝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礬艾煎」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疹、疥瘡等皮膚病,白礬能有效地去除濕氣,止癢消腫,配合艾葉的溫經止痛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效果。
  2. 收斂生肌: 白礬具有收斂生肌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炎症,對於外傷、潰瘍等皮膚損傷,能起到保護和修復作用。

礬艾煎方中使用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止痛,散寒止癢: 艾葉性溫,味苦辛,具有溫經止痛、散寒止癢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所致的疼痛、瘙癢症狀,艾葉能有效驅散寒氣,溫通經絡,達到止痛止癢的效果。
  2. 配合礬石,增強止血效果: 礬石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與艾葉搭配,可以相互協同,增強止血效果,特別適用於寒凝血瘀所致的出血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艾煎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大麻風」,即中醫所指的「癘風」或「麻風」,屬風毒濕熱侵襲經絡、肌膚的頑疾。古代認為其病機多為風濕毒邪鬱結,導致皮膚潰爛、麻木、痂癩等症,外用浸浴法可直達病所,祛風殺蟲、燥濕止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明礬(四兩)

    • 性味酸澀寒,具強效燥濕、收斂殺蟲之能。
    • 外用可收斂瘡面、抑制濕瘡滲液,對皮膚糜爛、疥癬有效,風毒濕熱所致皮膚病常用。
  2. 蘄艾(半斤)

    • 性辛溫,能溫經散寒、祛風除濕,艾葉煎湯外用可促進氣血運行,驅逐肌表風邪。
    • 其揮發成分具抗菌作用,助減輕皮膚感染。
  3. 楝樹皮(半斤)

    • 苦寒有毒,擅長殺蟲止癢,古代多用於疥瘡、癬癩等皮膚寄生蟲病。
    • 與明礬協同,增強殺蟲解毒之力,針對「麻風」可能的蟲毒病因。
  4. 大椿皮(香椿或臭椿皮,半斤)

    • 苦澀涼,功能清熱燥濕、收斂止血,外用可治濕瘡、疥癬。
    • 與楝樹皮共奏清熱殺蟲之效,輔助緩解皮膚紅腫潰爛。

配伍與外用機理

  • 殺蟲解毒:楝樹皮、明礬為核心,直接針對蟲毒濕癢。
  • 燥濕收斂:明礬、大椿皮減少滲出,艾葉溫通助藥滲透。
  • 協同增效:四藥均具外用治皮膚病的傳統,透過煎湯浸浴使藥力直達患處,適用於風濕熱毒壅滯肌表的「大麻風」。

總結

此方透過殺蟲、燥濕、祛風的配伍邏輯,外用浸浴以攻逐表層風毒濕邪。古代受限于對麻風的認知,歸因於「蟲毒風濕」,故以局部症狀緩解為目標。其組方體現「以毒攻毒」「外治透邪」的思路,符合傳統外治法對頑固皮膚病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明礬4兩,蘄艾半斤,楝樹皮半斤,大椿皮半斤。
煎湯浸浴。數次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礬艾煎,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明礬4兩,蕲艾半斤,楝樹皮半斤,大椿皮半斤。 主治:大麻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