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膏

馬齒膏

MA CHI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脾經 25%
肺經 14%
胃經 14%
心經 10%
肝經 10%
大腸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馬齒膏方劑中加入馬齒莧,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馬齒莧性寒,味甘酸,入肺、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其對於熱毒瘡瘍、濕熱下痢、血熱出血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2. 消腫止痛,生肌斂瘡: 馬齒莧具有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其富含多種營養物質,能夠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燒傷、燙傷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馬齒膏方劑中加入馬齒莧,能夠有效地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馬齒膏方劑中加入蜂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黏合性及穩定性: 蜂蠟具有較強的黏合性和穩定性,能將藥材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膏狀,方便外敷使用。同時,蜂蠟也能防止藥膏因環境變化而變質,延長藥效。
  2. 保護及滋潤: 蜂蠟具有良好的保護和滋潤作用,能形成一層薄膜,防止藥物揮發,同時也能保護皮膚,避免藥物刺激。此外,蜂蠟能有效滋潤乾燥的皮膚,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馬齒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馬齒膏所治之症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1. 皮膚瘡瘍

    • 「三十六種風瘡」:泛指風邪侵襲所致的皮膚疾患,如風疹、濕疹等,表現為搔癢、紅腫或滲液。
    • 「濕癬白秃」:濕癬為濕熱蘊結皮膚的慢性瘙癢脫屑病;白秃則為頭癬(如黃癬),伴隨毛髮脫落。
    • 「多年惡瘡、臁瘡、杖瘡、疔腫」:均屬久不癒合的潰瘍或化膿性感染,馬齒膏可消腫斂瘡。
  2. 痢疾

    • 「疳痢」:小兒疳積合併痢疾,多因濕熱積滯腸道,馬齒膏能「止痢」,清熱解毒兼收澀。
  3. 養生功效

    • 「延年長壽,明目」:馬齒莧性寒清肝熱,肝開竅於目,故能明目;其富抗氧化物質,古人認為可延年。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

  1. 馬齒莧(主藥,1石)

    • 性味:酸寒,入肝、大腸經。
    • 功效:
      • 清熱解毒:針對皮膚瘡瘍的熱毒(如疔腫)、腸道濕熱(如痢疾)。
      • 散血消腫:促進瘡癰膿血化解(《本草綱目》載其「散血消腫」)。
      • 收濕斂瘡:外用可乾燥滲液(濕癬、臁瘡)。
  2. (輔藥,3兩)

    • 多用蜂蠟,性甘微溫,具潤澤防腐之效。
    • 作用:
      • 成膏基質:與馬齒莧汁共熬成膏,延緩藥效釋放且便於外敷。
      • 保護創面:形成薄膜,防瘡口二次感染(如杖瘡潰爛)。

(二)製法與應用邏輯

  1. 煎膏內服

    • 馬齒莧煮汁濃縮後加蠟成膏,內服時:
      • 清腸止痢:酸寒之性抑制腸道病菌(現代研究證實其抗菌作用)。
      • 養肝明目:肝火得清則目睛自明。
  2. 外敷或燒灰

    • 生藥外敷:直接搗敷或煎膏塗布,利用其抗菌消炎作用治皮膚感染。
    • 燒灰存性:炭化後增強收澀止血效果,適用於滲液過多的濕瘡。
  3. 煮粥調養

    • 切碎煮粥取其緩補之性,長期服用調理濕熱體質(如預防疳痢復發)。

(三)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馬齒莧為主,針對「濕熱毒邪」致病核心:

  • 皮膚病:風、濕、熱相搏成瘡,馬齒莧清熱燥濕,蠟護瘡生肌。
  • 痢疾:酸寒斂腸止瀉,抗菌消炎。
  • 延年明目:解毒減臟腑負擔,肝清則目明,體輕則壽長。

馬齒膏體現「一藥多效」思維,內外兼治,藥簡力專,契合中醫「異病同治」原則。

傳統服藥法


馬齒莧1石(水2石,以1釜煮之,澄清候用),蠟3兩。
延年長壽,明目,止痢。
上煎成膏。燒灰敷之亦良;又可細研切煮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癬菌病(足)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馬齒膏,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六。 組成:馬齒莧1石(水2石,以1釜煮之,澄清候用),蠟3兩。 主治:延年長夀,明目,止痢。主治:三十六種風。及患濕癬白禿。疳痢。三十六種風瘡,多年惡瘡及臁瘡、杖瘡,疔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