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金綿膏中添加馬齒莧,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馬齒莧性寒,味酸,歸心、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金綿膏多用於治療皮膚濕疹、瘡瘍腫毒等病症,而馬齒莧的清熱解毒之性,可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涼血止血則有助於止癢消腫,消腫止痛則能緩解疼痛,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因此,馬齒莧的加入,能增強金綿膏的療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金綿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發背」,即背部癰疽,屬中醫外科瘡瘍範疇。發背多因熱毒蘊結、氣血瘀滯所致,症狀可見局部紅腫熱痛,甚則潰爛流膿。古代醫家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為治療原則,而《金綿膏》以外用為主,兼內服酒調藥液,內外合治以攻毒消癰。
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楸葉(或楸白皮)
- 性味功效:楸葉性涼味苦,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本草拾遺》載其「主瘡瘍腫毒」,外用可解熱毒、斂瘡口。現代研究顯示,楸屬植物含鞣質、黃酮類成分,具抗菌消炎作用。
- 配伍意義:作為君藥,針對發背熱毒之病機,直接清解瘡瘍火毒,抑制局部紅腫。
馬齒莧
- 性味功效:酸寒,歸肝、大腸經,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滇南本草》稱其「治癰疽瘡毒,散血消腫」。其黏液質可形成保護層,促進瘡面修復,且富含ω-3脂肪酸,具抗炎特性。
- 配伍意義:助楸葉加強解毒消腫之效,尤擅治熱毒瘡瘍,共為臣藥。
製劑與用法之原理
- 熬膏外塗:濃縮藥液成膏,使藥力集中,直接作用於患處。柳枝攪拌可增其黏稠度,形成藥膜覆蓋瘡面,阻隔外邪。
- 荊芥湯先洗:荊芥辛溫解表,煎湯外洗能祛風止癢、潔淨瘡口,為後續用藥鋪墊。
- 酒調內服:酒性辛热,可行藥勢,助藥力透達經絡,內服少量以輔助外用藥透毒外出。
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核心,結合「消腫生肌」與「內外並治」思路:
- 外治局部:楸葉、馬齒莧直接作用於瘡面,抑制熱毒擴散,促膿潰或吸收。
- 內助藥力:酒調藥液內服,引藥入血,從內托毒外出,契合中醫「發背宜托」之治則。
全方藥簡力專,體現古代外科「膏藥貼敷」與「內服托毒」的協同療法,符合癰疽「熱毒為本」的病理基礎。
傳統服藥法
楸葉五斤(如,無即用楸白皮,銼) 馬齒莧二斤(去根,切)
上以水5升,熬至1升,去滓,入鍋內,以柳枝攪,熬如湯,盛在瓷器內。
先以荊芥湯洗瘡,次用雞翎掃藥於瘡上,令勻,以薄紙貼之,更用酒調2錢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金綿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九。 組成:楸葉5斤(如,無即用楸白皮,銼),馬齒莧2斤(去根,切)。 主治:發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