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線膏
JIN XIA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脾經 25%
心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金線膏中包含馬齒莧,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一、清熱解毒:馬齒莧性寒,味甘酸,入心、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有效抑制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生長,並促進創面癒合,對於金線膏所針對的皮膚感染、燒傷、燙傷等疾病,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二、涼血止血:馬齒莧富含多種有效成分,如多醣類、黃酮類、有機酸等,具有顯著的涼血止血作用。對於金線膏所針對的出血性疾病,如外傷出血、潰瘍出血等,能起到涼血止血、促進凝血的作用,幫助傷口快速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金線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發背:指背部生瘡腫,屬癰疽一類的嚴重瘡瘍。古代醫家認為發背多因熱毒蘊結、氣血瘀滯所致,需以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為治療方向。
組成分析及治療原理
黃丹(炒紫色):
- 即铅丹(四氧化三鉛),經炒製後毒性稍減,傳統用於拔毒生肌、收斂瘡瘍。炒紫色後推測其性更趨溫斂,可促進瘡口癒合,配伍蜂蜜、朴硝可緩和其燥烈之性。
朴硝(半兩):
- 性寒,能清熱瀉火、軟堅散結,外用可消腫止痛。此處研細用於增強對局部熱毒的清泄作用,助黃丹化解瘡瘍熱毒。
白蜜(四兩):
- 甘緩潤澤,既能緩和黃丹與朴硝的刺激,又能滋養瘡面。《本草綱目》載蜜可「和百藥,解瘡毒」,助藥力滲透並保護瘡瘍周邊組織。
製法與劑型:
- 以銀器熬製,避免與金屬反應;反覆過濾去渣,確保藥性純淨。製成膏劑後,外敷或熏洗使用,直接作用於患處。推測其膏體呈現「金線」狀(可能因黃丹與蜜混合後色澤或質地得名)。
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朴硝與蜜協同清解熱毒。
- 拔毒斂瘡:黃丹收斂瘡口、提毒外出。
- 潤養緩痛:蜂蜜滋潤,緩解瘡面燥痛。
- 外用:熏洗或敷貼使藥力直達病所,適合局部化膿性病變。
邏輯推衍可能功效
雖原文主治「發背」,但從組成與外用方式推斷,此方亦可能用於:
- 其他癰疽瘡瘍:如癤腫、潰瘍,尤其適合熱毒壅盛伴膿液者。
- 輕度燙傷或皮膚潰爛:蜜與黃丹的配伍可促進傷口修復。
- 眼科外用可能性:劑型描述提到「熏眼」「洗眼」,或暗示其消炎退赤之效(需考證其他典籍支持)。
此方體現「清斂並用」的思路,以攻毒為主,佐以潤養,適用於熱毒初潰階段。
傳統服藥法
黃丹二兩(用銀銚內炒紫色為度,傾在淨地上,令冷) 朴硝半兩(研)白 沙蜜四兩
上藥與炒了黃丹一處,於銀石器內熬一傾,放冷,用新綿子用兩重濾去汁,其滓再熬成膏,用淨瓶內盛。
每用1皂子大於淨器中熱湯化開,先將藥熏眼,候湯溫洗眼10余遍了,便睡。藥且留用3-5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乾眼症
相同名稱方劑
金線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組成:楸葉5斤(如無,即用楸白皮,銼),馬齒莧2斤(去根,切)。 主治:發背。
金線膏,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黃丹2兩(用銀铫內炒紫色爲度,傾在淨地上,令冷),朴硝半兩(研),白沙蜜4兩。 主治:風毒氣赤眼,及翳膜遮障,紅赤瘀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