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丹

馬齒丹

MA CHI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脾經 25%
心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馬齒丹方劑中包含馬齒莧,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藥性相符: 馬齒莧和馬齒丹皆屬寒涼藥性,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馬齒莧偏於清熱利濕,而馬齒丹則更擅長涼血止血。兩者藥性相輔相成,可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2. 主治相合: 馬齒丹方劑常用於治療熱毒血瘀引起的疾病,如疔瘡、癰腫、燒傷燙傷、濕疹等。馬齒莧同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輔助馬齒丹治療這些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馬齒丹主治「瘟疫紅喉,頸項腫者」,即因瘟疫(急性熱性傳染病)或熱毒上攻所致的咽喉紅腫灼痛(紅喉),併發頸部淋巴結腫大(頸項腫)。此證多屬熱毒壅滯上焦,氣血瘀結為腫,需清熱解毒、散結消腫。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馬齒莧(君藥)

    • 性味酸寒,歸肝、大腸經,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本草綱目》載其「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尤擅解熱毒血瘀。
    • 針對「瘟疫紅喉」:清熱解毒以退咽喉熱毒,涼血消腫。
    • 針對「頸項腫」:散血分瘀滯,緩解熱毒壅結所致的淋巴腫脹。
  2. 白麵(輔藥)

    • 小麥麵粉性味甘涼,能「和氣養血」(《本草拾遺》),外用有黏附緩釋之效,助藥性持久敷貼。
    • 與馬齒莧配伍:調和藥質使其黏稠易敷,並緩和馬齒莧寒烈之性。
  3. (使藥)

    • 性酸收斂,能散瘀解毒、軟堅散結。《醫林纂要》言其「瀉肝行瘀,殺蟲解毒」。
    • 加強馬齒莧散血消腫之效,並引藥透入皮膚,直達病所。

三、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解毒散結:馬齒莧清熱毒為主,醋輔助散瘀,共解熱毒瘀結。
  • 外敷局部:通過皮膚吸收直接作用於頸項腫處,清熱涼血以消腫。白麵為基質,使藥效緩釋。
  • 酸寒協同:馬齒莧與醋均味酸,酸能收能散,既抑熱毒熾盛,又散局部瘀腫。

四、總結

此方為外治急症之簡效方,針對熱毒上攻咽喉頸項,取馬齒莧清熱散血為君,醋助藥力透達為使,白麵調和為輔。全方通過清解、散結、外敷,直接針對局部病機,體現古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馬齒莧、白麵。
醋搗。
厚敷頸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炎

相同名稱方劑


馬齒丹, 出處:《喉科種福》卷三。 組成:馬齒莧、白面。 主治:瘟疫紅喉,頸項腫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