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齒菜方
MA CHI CAI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脾經 25%
心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馬齒菜方」中包含「馬齒莧」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藥性互補: 馬齒莧性寒涼,味甘酸,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濕消腫等功效。其與其他藥材搭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馬齒莧與清熱利濕的藥材如茯苓、澤瀉等搭配,可增強利濕消腫效果。
二、 主治疾病: 馬齒莧常用於治療熱毒、濕熱、血熱等病症。以其為主的方劑,往往針對這些病症,例如治療痢疾、瘡瘍、濕疹等。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性,可有效緩解這些疾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馬齒菜方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傳統記載:
此方主治「腸風五痔熱血」,意指其適用於因熱邪或血熱引起的腸道出血(腸風)及各類痔瘡(五痔)伴隨的出血症狀。「熱血」強調病機屬熱證,可能表現為便血鮮紅、肛門灼熱或腫痛。
組成與藥理邏輯推論
單藥組成:馬齒菜(馬齒莧)
此方僅用馬齒莧一斤,洗淨煮熟後以五味調料(如薑、醋)佐食。馬齒莧性味酸寒,入大腸、肝經,其核心功效為:- 清熱解毒:善解大腸熱毒,抑制腸道炎症。
- 涼血止血:直接針對「熱血」病機,緩解痔瘡出血。
- 散血消腫:改善痔瘡局部瘀熱腫痛。
調味配伍之意義
- 薑醋或五味:生薑辛溫、醋味酸收,可佐制馬齒莧的寒性,避免過傷脾胃,同時醋能增強收斂止血之效,符合「漸食之」的緩和調理原則。
治療原理
- 熱證出血的對因治療:馬齒莧的寒性直接清泄大腸積熱,從根本解除導致出血的病機。
- 局部作用推測:其黏液質可能覆蓋腸黏膜,形成保護層;所含黃酮類成分(如槲皮素)能降低血管通透性,輔助止血。
與傳統理論的契合
此方體現「簡效專攻」的單方思維,針對大腸血熱證,以天然食材的藥性(酸寒降火、酸收止血)直接對應「痔血」「腸風」等實熱出血症狀,符合《本草綱目》所載馬齒莧「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之說。
傳統服藥法
馬齒菜1斤(淨淘洗)。
煮令熟,及熱以5味或薑醋漸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胰臟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馬齒菜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馬齒菜。 主治:腸風五痔熱血。
馬齒菜方, 出處:《養老奉親書》。 組成:馬齒菜1斤(淨淘洗)。 主治:老人下痢赤白及水谷不分,腹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