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方地榆丸

復方地榆丸

FU FANG DI Y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農村中草藥制劑技朮》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大腸經 16%
脾經 16%
心經 16%
肺經 16%
腎經 8%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復方地榆丸中加入馬齒莧,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馬齒莧性寒,味甘酸,入心、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地榆丸以涼血止血為主,馬齒莧可輔助其清熱解毒,並增強涼血止血之效,尤其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之出血症。
  2. 利濕消腫,止痛生肌: 馬齒莧亦具利濕消腫、止痛生肌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濕熱交蒸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等症,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進一步提高復方地榆丸的療效。

復方地榆丸以地榆為君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之功效。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如牙齦出血、鼻出血、外傷出血等,具有顯著療效。
  2. 收斂止瀉: 地榆亦具收斂止瀉之效,對於脾胃虛弱、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亦有一定治療作用。

因此,復方地榆丸以地榆為君藥,旨在發揮其清熱涼血、止血生肌、收斂止瀉的功效,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以及脾胃虛弱、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

復方地榆丸中加入仙鶴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生肌:仙鶴草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地榆、黃柏等共同作用,加強止血生肌的效果,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久不癒合等症。
  2. 清熱解毒:仙鶴草具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可輔助地榆等藥材消炎止痛,對於外傷感染、濕熱蘊結等引起的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總之,仙鶴草的加入能有效增強復方地榆丸的療效,使之在止血生肌、消炎止痛方面發揮更顯著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復方地榆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細菌性痢疾」(古稱「赤白痢」「腸澼」),屬濕熱積滯蘊結腸道所致,症見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傳統中醫認為,此病機為濕熱毒邪蘊阻,氣血壅滯,故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為核心治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鐵莧菜(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 性味苦澀涼,歸大腸經,擅清腸道濕熱,解毒消積。現代研究證實其具抗菌作用,對痢疾桿菌等腸道致病菌有抑制效果。
  2. 地榆(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 性苦酸微寒,入肝、大腸經,長於清熱涼血、收斂止血。針對痢疾之便血、膿血便,能直接止血並修復腸道黏膜。
  3. 馬齒莧(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 性酸寒,清熱力強,兼能滑腸導滯,緩解裡急後重。其黏液質可保護腸壁,抗菌抗炎,輔助鐵莧菜增強解毒之效。
  4. 仙鶴草(收斂止血,解毒止痢)

    • 性苦澀平,既止血又補虛,尤適用於痢疾久病傷正者。其鞣質成分可抑制腸道蠕動過度,減少腹瀉次數。

三、配伍推理與方義

  • 清解與收斂並行:鐵莧菜、馬齒莧側重清熱解毒以祛邪;地榆、仙鶴草偏重涼血收斂以固腸,攻補兼施。
  • 「通」「澀」平衡:馬齒莧滑利通腸,防地榆、仙鶴草過澀留邪;後者收斂,制馬齒莧之滑泄,共調腸道功能。
  • 制劑設計:以煎液為丸,緩釋藥效,適合痢疾需持續調理的病理特點,同時減輕苦寒藥對胃腸的刺激。

四、現代機制推論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起效:

  1. 抗菌消炎:鐵莧菜、馬齒莧抑制痢疾桿菌繁殖,減輕腸道感染。
  2. 黏膜修復:地榆鞣質收斂潰瘍面,仙鶴草促進組織再生。
  3. 免疫調節:馬齒莧多糖增強局部免疫,加速病原體清除。

結論
復方地榆丸以「清熱解毒、消積止痢」為綱,兼顧止血、護腸、調氣血,體現中醫「既病防變」思維,適於濕熱痢疾急性期與緩解期之綜合調治。

傳統服藥法


鐵莧菜1斤,馬齒莧6兩,地榆5兩,仙鶴草6兩。
清熱解毒,消積止痢。
鐵莧菜、地榆共為細末,馬齒莧、仙鶴草煎取適當煎液,共攪拌,再以藥液為丸。
口服,每次2錢半,1日3-4次。小兒酌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如有發熱、腹痛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復方地榆丸, 出處:《農村中草藥制劑技朮》。 組成:鐵莧菜1斤,馬齒莧6兩,地榆5兩,仙鶴草6兩。 主治:清熱解毒,消積止痢。主治:細菌性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