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榆丁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防風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痙的功效。榆丁散主治風寒濕痺,症見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防風可解表散寒,緩解風寒引起的疼痛。
- 祛風止癢:防風同時也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對於榆丁散所治療的風寒濕痺引起的瘙癢症狀,防風能有效緩解,起到改善皮膚瘙癢的作用。
因此,榆丁散中加入防風,可以有效治療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麻木、屈伸不利和瘙癢等症狀。
榆丁散中包含地榆,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其收斂止血的作用主要針對外傷出血,如外傷出血、刀傷出血、創傷出血等。其清熱解毒的作用則針對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等,例如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
榆丁散中加入地榆,旨在發揮其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榆丁散中包含紫花地丁,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紫花地丁性寒,味苦,歸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榆丁散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而紫花地丁可以有效清熱解毒,消散瘡毒,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 紫花地丁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利於瘡瘍腫毒的消退。榆丁散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榆丁散中加入馬齒莧,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馬齒莧味酸性寒,入心、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生肌之效。榆丁散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腫毒、濕疹、帶狀皰疹等皮膚病,而馬齒莧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功效正好可以針對這些病症的病理機制,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同時也能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榆丁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破傷風,證在半表半裏」,症狀特徵為「頭汗多出,而身無汗」。破傷風在中醫屬「痙病」範疇,因外傷後風毒入侵經絡,鬱而化熱,導致筋脈拘急。半表半裏指病邪既未完全在表(如惡寒發熱),亦未完全入裏(如高熱神昏),而頭汗身無汗,反映熱鬱於內,無法透發,上蒸頭面所致。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理
防風(5錢):
- 辛溫解表,祛風勝濕,爲「風藥潤劑」,能疏散經絡風邪,緩解痙攣。
- 破傷風治療中,常配伍解痙藥以熄風,如《外科正宗》玉真散即用防風配天南星。
地榆(5錢):
- 苦酸微寒,涼血解毒,收斂止血。
- 破傷風多伴外傷,用其清熱斂瘡,防風毒熾盛化火,且能制約防風之溫性。
紫花地丁(5錢):
- 苦辛寒,清熱解毒,消散瘡腫。
- 針對風毒鬱而化熱,配合地榆加強清解血分熱毒之力,防止熱毒內陷。
馬齒莧(5錢):
- 酸寒,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 民間常用於瘡瘍腫毒,與地丁協同清熱,兼能散血消腫。
整體方義與作用機理
- 解表清裏並行:防風透表散邪,其餘三藥清裏熱,契合「半表半裏」病機。
- 解毒熄風:紫花地丁、馬齒莧解毒,地榆涼血,共抑風毒化熱;防風直接祛風止痙。
- 調和營衛:頭汗因熱鬱上焦,方中清熱藥抑制內熱,防風疏通腠理,促邪外達,間接調和汗液分布。
此方組合體現「表裏雙解、清熱祛風」思路,針對破傷風初期風熱交爭之證,透過解表、解毒、涼血三層次協同取效。
傳統服藥法
防風5錢,地榆5錢,紫花地丁5錢,馬齒莧5錢。
上共研細末。
每服3錢,溫米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不易流汗頭部出汗
相同名稱方劑
榆丁散, 出處:《醫宗金鑑》卷七十五。 組成:防風5錢,地榆5錢,紫花地丁5錢,馬齒莧5錢。 主治:破傷風,證在半表半裏者,頭汗多出,而身無汗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