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膏

解毒膏

JIE D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良方匯錄》卷上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脾經 25%
心經 12%
肝經 12%
胃經 12%
肺經 12%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毒膏」中加入馬齒莧,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馬齒莧性寒,味甘酸,歸入心、肝、脾經。其藥性可清熱解毒,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瘡瘍腫毒等症狀,都有良好的療效。此外,馬齒莧還能涼血止血,對於外傷出血、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

因此,在「解毒膏」中加入馬齒莧,不僅能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還能起到涼血止血的效果,有助於治療各種熱毒所致的疾病。

解毒膏中加入豬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藥物載體:豬油具有良好的潤滑性、延展性和滲透性,可以作為藥物載體,將藥物有效地帶入皮膚,促進藥效吸收。

2. 軟化和滋潤:豬油具有良好的滋潤效果,可以軟化皮膚,減輕藥物對皮膚的刺激,同時也能防止皮膚乾燥,保持皮膚的濕潤狀態,利於藥物滲透。

因此,解毒膏中加入豬油,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皮膚,發揮藥效,同時也能保護皮膚,減少刺激。

解毒膏方劑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1. 清熱解毒,潤燥生津:蜂蜜性平味甘,入脾、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潤燥生津、止痛消腫之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燒傷燙傷等,蜂蜜能起到輔助解毒、消炎、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2. 增進藥效,調和藥性:蜂蜜具有較強的親水性,能將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有助於藥物吸收和發揮作用。同時,蜂蜜的甜味可緩解藥材的苦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此外,蜂蜜還可調和藥性,避免藥材過於寒涼或燥熱,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毒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1. 小兒痘疹後餘毒癰疽
    痘瘡(如天花、水痘等)癒後,熱毒未清,凝聚肌表,易發為連珠狀癰疽(多發性膿腫)。此方外用可拔毒斂瘡,防止毒邪蔓延。

  2. 年久惡瘡
    久潰不癒之瘡瘍,多因氣血虧虛或毒邪深伏。此膏能腐蝕惡肉、促進生肌。

  3. 頭上秃瘡(癩痢頭)
    濕熱蟲毒蘊結頭皮所致,見紅腫、糜爛、結痂。方中藥物具殺蟲、燥濕、斂瘡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細塊礬紅(砒霜煅製品)

  • 性味功效:辛、大熱,劇毒。外用可「以毒攻毒」,蝕瘡去腐。
  • 作用
    • 腐蝕惡肉、殺蟲,針對頑固惡瘡、秃瘡之腐敗組織。
    • 熱性與痘疹餘毒之熱相制,但需配伍清熱藥物(如甘草湯外洗)緩和其烈性。

2. 明淨松香

  • 性味功效:苦、甘、溫,入肝脾經。外用能「拔毒生肌、燥濕殺蟲」。
  • 作用
    • 與礬紅協同,增強去腐斂瘡之效。
    • 其黏性可固附藥粉於患處,形成保護層。

3. 麻油調和

  • 輔助功效:潤燥緩衝礬紅之毒性,避免過度刺激;兼能滋養創面,促進癒合。

4. 外洗湯劑(蔥、艾、甘草)

  • 蔥白:辛溫發散,助透邪外出。
  • 艾葉:溫經殺蟲,減少瘡面濕毒。
  • 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藥性。

三、配伍思維與治療機理

  • 以毒攻毒:礬紅峻烈,直折深伏之毒邪,松香輔助拔毒斂瘡。
  • 腐肌生新:先蝕去腐敗組織(礬紅),再以松香收濕生肌,麻油潤養。
  • 外治通絡:緊扎患處「毋令血行」,使藥力集中滲透,阻斷毒邪擴散。

此方體現中醫外科「去腐生肌」之法,針對頑固潰瘍、濕毒蘊結之證,強力拔毒,但需精準掌握劑量與用法。

傳統服藥法


細塊礬紅1斤,明淨松香1斤。
上為極細末,麻油調稠。
先將瘡用蔥、艾、甘草等湯洗淨,搽上此藥,以軟布條扎之至緊,毋令血行,3日1換。至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甘平,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潤燥滑腸的作用,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解毒膏, 出處:《靈驗良方匯編》卷二。 組成:細塊礬紅1斤,明淨松香1斤。 主治:楊梅結毒,腐爛作臭,諸藥不效;及諸毒、頑臁。

解毒膏, 出處:《良方匯錄》卷上。 組成:馬齒莧(搗汁)1鍾,豬油1鍾,白蜜1鍾。 主治:小兒痘疹後,餘毒結成癰疽,連珠不已;及年久惡瘡,頭上禿瘡。

解毒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川升麻1兩,白蘞2兩,漏蘆1兩,連翹1兩,川芒消1兩,蛇銜草2兩半,黃芩1兩半,梔子仁30枚,蒴藋根2兩。 主治:一切毒腫疼痛。

解毒膏,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卷中。 組成:白芷1錢5分,白蘞1錢5分,白及1錢5分,川烏1錢5分,草烏1錢5分,黃芩1錢5分,獨活1錢5分,細辛1錢5分,荊芥1兩,梔子1兩,連翹1兩,羌活1兩,黃連1兩,阿膠1兩,海藻1兩,山甲1兩,崑布1兩,大黃1兩,木鱉1兩,血餘1兩,赤芍1兩,薄荷1兩,牛膝1兩,木瓜1兩,防風1兩,石燕1兩,海帶1兩,黃柏1兩,桃枝1兩,柳枝1兩,桑枝1兩,杉枝1兩,天丁1兩,密陀僧1兩,水粉4兩(炒過),黃丹3兩,香油8兩。 主治:陽症瘡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