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馬散
HUANG M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1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8%
脾經 15%
心經 15%
肝經 15%
膀胱經 12%
腎經 12%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黃馬散中加入馬齒莧,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馬齒莧性寒,味甘酸,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黃馬散多用於治療濕熱、瘡瘍、丹毒等症,馬齒莧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抑制病邪,促進傷口癒合。
- 利濕消腫: 馬齒莧還具有利濕消腫的作用,可幫助體內濕熱排出,減輕炎症反應。對於黃馬散治療的濕熱瘡瘍,馬齒莧能促進組織液的代謝,加速消腫止痛。
總之,黃馬散中加入馬齒莧,是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與方劑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黃馬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黃柏,主要是由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和療效。黃柏,學名為「Phellodendron amurense」,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材,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首先,黃柏能有效清除體內的濕熱,對於濕熱型的症狀,如皮膚病、膀胱炎等,能起到顯著的改善作用。該藥材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對抗炎症和細菌感染有一定的效果。其次,黃柏的苦味能促進腸胃的消化功能,同時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有助於排出體內的濕氣,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症狀。
綜上所述,黃柏的加入能夠增強黃馬散的整體療效,協同發揮出清熱解毒、護肝利尿的作用,對於治療相應的疾病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主治功效
黃馬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根據古文記載,黃馬散主要用於治療耳內外惡瘡,以及頭瘡、肥瘡、瘑瘡等皮膚瘡瘍類疾病。
治療原理
黃馬散由黃柏和馬齒莧兩味藥組成。
- 黃柏:味苦,性寒。具有瀉火燥濕、退虛熱的功效。在方中主要起到清熱燥濕的作用,針對瘡瘍的濕熱病因。
- 馬齒莧:味酸,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在方中主要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作用,針對瘡瘍的熱毒病因。
兩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燥濕消腫之功。
古文依據分析
- **《本草綱目》與《聖惠方》**記載黃馬散「治漏耳諸瘡,治耳內外惡瘡,及頭瘡、肥瘡、瘑瘡。」,明確指出其主治病症為耳部及其他皮膚瘡瘍。
- **《奇效良方》**進一步說明黃馬散的用法:「上為細末,每用小豆許,綿裹內耳中,耳外敷之。」,說明可以內外兼治。
- **《本草單方》及《吳氏醫方彙編》**也記載了黃馬散用於治療耳部瘡瘍的功效。
- **《古今醫統大全》**則再次強調了黃馬散對耳內外惡瘡、頭瘡、口邊肥瘡、瘑瘡的治療作用,並說明其用法用量。
總結
綜合各古文記載,黃馬散以清熱解毒、燥濕消腫為主要治療原理,用於治療耳內外惡瘡、頭瘡、肥瘡、瘑瘡等皮膚瘡瘍類疾病,療效確切。
傳統服藥法
馬齒莧1兩(乾者),黃柏半兩(銼)。
上為末。
每取少許,綿裹納耳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黃馬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六。 組成:馬齒莧1兩(乾者),黃柏半兩(銼)。 主治:耳有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