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石脂湯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驚安神: 龍骨味甘鹹,性平,入心、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方中白石脂以清熱利濕為主,而龍骨則可輔助鎮驚安神,穩定心神,避免因濕熱擾心而導致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狀。
- 固澀止汗: 龍骨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固攝津液,止汗止瀉。方中若有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汗出不止,龍骨可協助收斂固澀,改善症狀。
白石脂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補血活血: 當歸為補血活血之要藥,可改善因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白石脂湯主要針對血虛所致的崩漏、帶下等婦科病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有助於改善這些病症。
- 調和藥性: 白石脂湯中含有寒涼藥物,如石膏、知母等,而當歸性溫,能起到調和藥性、避免過寒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寒涼藥物對身體的副作用。
白石脂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是因為桔梗具有以下功效:
- 宣肺利咽: 白石脂湯主要用於治療肺熱咳嗽,桔梗能宣肺利咽,幫助肺氣宣降,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 升提中氣: 桔梗具有升提中氣之效,可使氣機向上升發,促進肺氣下降,有助於肺氣的調節,進而改善咳嗽、痰多等症狀。
因此,白石脂湯中加入桔梗,可以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更好的宣肺利咽、化痰止咳之效,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的目的。
白石脂湯中包含玉竹,主要考量其滋陰潤燥、養胃生津的功效。
玉竹性甘寒,入肺、胃經。其質地柔潤,能滋養肺陰,緩解燥熱,適合治療肺燥咳嗽、口乾咽燥等症狀。同時,玉竹也能滋補胃陰,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改善胃口不佳、食慾減退等問題。
白石脂湯本身以滋陰潤燥、清熱利濕為主要功效,玉竹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藥方的滋陰潤燥效果,也能協調藥性,提高整體療效。
白石脂湯中包含白頭翁,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之效。白頭翁味苦性寒,入肺、胃經,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對熱毒蘊結所致之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腸胃濕熱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此外,白頭翁亦能止瀉,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白芍、甘草等共同作用,可緩解因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瀉。因此,白頭翁在白石脂湯中發揮了重要的清熱解毒、止瀉作用,使方劑能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白石脂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白石脂湯主治熱毒熾盛、濕熱下注所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的熱毒,減輕炎症反應。
- 抑菌消炎: 黃連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減輕炎症反應。白石脂湯中加入黃連,可以加強其抗菌消炎的作用,進一步促進瘡瘍的癒合。
白石脂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白石脂性寒,入脾胃經,善於清熱止瀉。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效。兩藥合用,寒溫相濟,既能清熱止瀉,又能溫中散寒,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陽氣。
- 調和脾胃:白石脂可清熱瀉火,但過寒易傷脾胃陽氣。乾薑可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運化,調和脾胃功能,避免因寒涼之性而導致脾胃虛寒。
因此,白石脂湯中加入乾薑,不僅能增強療效,更能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石脂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發背已潰,而下不住」,意指背部癰疽潰爛後,瘡口難以收斂、膿血持續滲出的狀況。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熱毒未清、氣血虧虛,或瘡瘍久潰不斂所致,故需清熱解毒、收斂生肌、兼調氣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藥:白石脂、龍骨
- 白石脂(4兩):性味甘酸澀,歸大腸、胃經,具收斂止血、生肌斂瘡之效,針對潰瘍滲液不止,能固澀瘡口。
- 龍骨(3兩):澀平,入心肝腎經,長於收斂固脫、鎮靜安神,助白石脂加強斂瘡止漏,兼防熱毒內擾心神。
清熱解毒藥:黃連、白頭翁
- 黃連(2兩):苦寒,清心胃火毒,直折瘡瘍餘熱,防熱毒深陷。
- 白頭翁(4兩):苦寒,清熱涼血,解毒治痢,古方亦用於癰瘍(如《本經》謂其「逐血止痛」),與黃連協力清除濕熱瘀毒。
溫中調血藥:乾薑、當歸
- 乾薑(3兩):辛熱,溫中散寒,反佐黃連、白頭翁之寒涼,避免過傷脾胃,且能促進氣血運行以生肌。
- 當歸(2兩):甘辛溫,補血活血,祛腐生新,助瘡口癒合。
理氣托毒藥:桔梗、女萎
- 桔梗(2兩):辛平,宣肺排膿,載藥上行,促使瘡毒外透。
- 女萎(4兩):即玉竹,甘平養陰,清熱生津,古方用於「跌筋結肉」(《本經》),可能取其潤養肌肉、緩解瘡瘍燥裂之效。
全方配伍特點
- 清斂並用:以黃連、白頭翁清餘熱,白石脂、龍骨收斂固澀,標本兼治。
- 寒溫搭配:乾薑制約苦寒,防冰伏邪氣;當歸調血,防收斂太過致瘀。
- 氣血同調:當歸補血,桔梗行氣,女萎養陰,共促肌肉生長。
推論治療原理
此方以「斂瘡止漏」為核心,通過固澀藥直接收斡瘡口,結合清熱藥消除殘留熱毒,再以溫補氣血藥扶正生肌。其設計符合「潰後宜托」的外科治則,適用於瘡瘍後期正虛邪戀、無法收口之證,尤其強調「斂」與「清」的動態平衡。
傳統服藥法
白石脂4兩, 龍骨3兩, 當歸2兩, 桔梗2兩, 女萎4兩, 白頭翁4兩, 黃連2兩, 乾薑3兩。
以水9升,煮取3升2合,去滓,服8合,日3次,夜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秘等副作用,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該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如果需要長期服用,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石脂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七。 組成:白石脂1兩,蜀漆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分,牡蠣(煅)1兩。 主治:小兒客杵吐利。
白石脂湯, 出處:《鬼遺》卷三。 組成:白石脂4兩,龍骨3兩,當歸2兩,桔梗2兩,女萎4兩,白頭翁4兩,黃連2兩,乾薑3兩。 主治:發背已潰,而下不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