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盞湯

JIU ZH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8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脾經 16%
肝經 15%
腎經 14%
胃經 12%
大腸經 9%
肺經 6%
膽經 5%
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九盞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濕熱內蘊的病症。

黃連味苦寒,入心、脾、胃經,能清心火、瀉脾火、降胃火,並能清熱燥濕,解毒消腫。九盞湯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熱證,如高熱、口渴、煩躁、便祕、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數有力等。黃連的加入,有助於清熱解毒,降低體內熱度,改善濕熱狀態,達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九盞湯中加入龍骨,主要源於其鎮驚安神、固澀止汗之效。

龍骨為動物骨骼化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其性收斂,能固攝心神,故可用於治療驚悸失眠、心神不安等症狀。同時,龍骨還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治療自汗盜汗、遺精滑泄等症狀。

九盞湯主治心悸、失眠、健忘等症,而龍骨的鎮驚安神、固澀止汗功效,正好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九盞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九盞湯多用於寒凝氣滯、陽氣虛衰所致的脾胃虛寒、腹痛、嘔吐、泄瀉等症,附子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恢復陽氣,從根本上改善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九盞湯中其他藥物如乾薑、肉桂等,同樣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附子與之相配合,可增強溫陽散寒的效果,並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利用。

九盞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脾胃、散寒止痛,並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冷。九盞湯常用於治療寒邪內侵、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而乾薑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達到治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九盞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內容,我們可以看到「九盞湯」這一中藥方劑在多部古代醫書中均有記載,且其主治功效皆指向 下痢,並強調 「不問冷熱、赤白、谷滯、休息、久下」,表明此方劑適用於各種不同類型的痢疾。

組成分析:

  • 黃連: 大苦大寒,入心、脾、胃、肝、膽、大腸經。主要功效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是治療痢疾的要藥。古文指出「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說明其重要性。在九盞湯中,黃連為君藥,直搗病邪。
  • 龍骨: 味甘、澀,性平。歸心、肝、腎、大腸經。具有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的功效。在九盞湯中,龍骨可以收斂止瀉,並能鎮靜因痢疾導致的心神不安。
  • 附子: 味辛、甘,性大熱。歸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濕或陽虛導致的痢疾,附子可以溫陽散寒,恢復脾胃運化功能。
  • 乾薑: 味辛,性熱。歸脾、胃、腎、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與附子協同,加強溫中散寒之力,並能止嘔,緩解痢疾伴隨的嘔吐症狀。
  • 膠 (阿膠): 補血滋陰,潤燥,止血。對於久痢傷陰耗血者,有輔助的治療作用。

治療原理:

從方劑組成來看,「九盞湯」的治療原理是 寒熱並用、標本兼顧

  1. 清熱燥濕,直搗病邪: 黃連為君,重用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針對痢疾的病因,無論是濕熱、寒濕、疫毒,皆能發揮作用,清除病邪。
  2. 溫中散寒,扶助正氣: 附子、乾薑溫中散寒,針對寒濕痢疾,或脾胃虛寒導致的痢疾,能夠溫陽驅寒,恢復脾胃功能。
  3. 收斂固澀,緩解症狀: 龍骨收斂固澀,可以止瀉,並鎮靜安神,減輕患者痛苦。
  4. 補益氣血,滋養陰液: 根據《雜病廣要》的記載中,有時會使用赤石脂,有收斂止瀉,生肌斂瘡的作用;阿膠能夠補血滋陰,防止久痢傷陰耗血。

方劑特點:

「九盞湯」最獨特之處在於其煎煮方法:「以水五合,著銅器中,去火三寸,煎沸便下,著生土上,沸止,又上水五合,如此九上九下。」 這種獨特的煎煮方式,古人稱為「九上九下」之法。可能與藥物成分的充分溶出和藥效的發揮有關,也可能與當時的藥物炮製技術有關,是一種古法煎煮方法的體現。 也由於有「九上九下」的特殊煎煮法,才稱為「九盞湯」。

總結:

「九盞湯」是一個針對痢疾的經典方劑,它寒熱並用,標本兼顧,通過清熱燥濕、溫中散寒、收斂固澀等多重作用,達到治療各種類型痢疾的目的。其獨特的煎煮方法也體現了古代中醫的製藥智慧。此方劑在多本古代醫書皆有記載,代表此方劑在古代的療效是經過時間驗證的。

傳統服藥法


黃連(長3寸)30枚(秤重2兩半),龍骨(如棋子)4枚(重4分),附子(大者)1枚,乾薑1.5兩,膠1.5兩。
上切。
先以水5合,著銅器中,去火3寸,煎沸便下,著生土上,沸止,又上水5合;如此9上9下,納諸藥,著火止,沸輒下,著土上,沸止又復,9上9下,度可得1升,頓服即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九盞湯, 出處:《證類本草》卷七引胡洽方。 組成:黃連(長3寸)30枚(秤重2兩半),龍骨(如棋子)4枚(重4分),附子(大者)1枚,乾薑1兩半,膠1兩半。 主治:下痢。無問冷熱、赤白、谷滯、休息、久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