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增損四順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藥物副作用的作用。增損四順湯中其他藥材性味較烈,甘草的加入可以起到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協調、更平穩。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補脾益氣,增強人體正氣。同時,甘草還能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和利用,使藥效更顯著。在增損四順湯中,甘草的加入可以起到扶正祛邪,增強整體療效的作用。
增損四順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 人參為補氣之聖藥,能補益元氣、生津養血,對於氣虛血弱、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增損四順湯多用於治療氣血兩虛、陰陽失衡所致的各種疾病,人參的補益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 扶正祛邪: 人參能扶正固本,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增損四順湯中加入人參,不僅能補氣益血,更能增強患者的抵抗力,促進機體的康復。
增損四順湯中包含龍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鎮靜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鎮靜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增損四順湯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龍骨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改善睡眠品質。
- 固澀止瀉: 龍骨還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脾虛泄瀉、腎虛滑泄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增損四順湯中也包含其他收斂止瀉的藥物,龍骨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止瀉效果。
因此,龍骨的加入可以有效提升增損四順湯的鎮靜安神和固澀止瀉作用,對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脾虛泄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臨牀效果。
增損四順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方劑中若出現濕熱內蘊,或脾胃積熱等症狀,黃連便能發揮其清熱瀉火的作用,抑制火熱之邪,減輕患者的燥熱、口渴、便祕等症狀。同時,黃連也能燥濕止痢,對於濕熱下注所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黃連在增損四順湯中,可謂是不可或缺的藥材,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的發展,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增損四順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方中常因寒邪侵襲脾胃,導致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乾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上述症狀。
- 助藥力: 乾薑能促進藥物吸收,並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方中其他藥物如厚朴、枳實等,多為苦寒之品,乾薑可起到溫陽和中的作用,避免寒涼藥性過於傷脾胃,並協調藥性,使其發揮最佳功效。
「增損四順湯」中加入附子,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原因: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能溫補心陽,散寒止痛,對於寒邪入經所致的四肢厥冷、脈微細、腹痛、嘔吐等症狀,具有較佳的治療效果。
- 回陽救逆: 附子可回陽救逆,對於陽氣衰微、脈微欲絕、神志昏迷等危重症狀,能起到回陽固脫的作用。
因此,附子在「增損四順湯」中扮演著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重要角色,使其能有效治療寒邪入經、陽氣衰微所致的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增損四順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源自少陰病之寒證,主治以下病機與症狀:
- 病位與病性:屬少陰(心腎陽虛)寒化證,以「寒多無熱」為核心。患者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故表無熱象,反見手足微冷、脈沉細等陽虛徵兆。
- 核心症狀:
- 陽虛神鬱:因寒凝心腎,陽氣不展,故「苦煩愦,默默而極,不欲見光」——此非實熱之煩躁,乃陽虛陰擾所致的精神萎靡、昏沉。
- 寒凝中焦:腹痛、下利不止,為寒邪內侵脾胃,運化失司,升降失常。
- 陰盛格陽:脈沉細不渴,反映體內無熱邪,純屬陰寒內停,陽氣未復。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溫補少陰、固攝陽氣為主,兼調中焦:
君藥:
- 附子(炮):大辛大熱,直入少陰,溫腎陽、散寒凝,為回陽救逆之要藥。
- 乾薑:助附子溫中散寒,二者相須為用(四逆湯結構),振奮脾腎之陽。
臣藥:
- 人參:益氣固脫,與附子協同(參附湯結構),補氣回陽,治下利後氣隨液脫。
- 甘草(炙):甘溫補中,緩附子之烈,調和諸藥。
佐藥:
- 黃連:少量用(與乾薑比例1:1),苦寒反佐,防薑附燥熱傷陰,兼治「煩愦」之鬱熱假象。
- 龍骨:斂鎮浮陽,安神定志,針對「默默不欲見光」之神不守。
加減配伍:
- 腹痛加當歸:養血和營,溫潤止痛,治寒凝血滯之腹痛。
- 嘔加橘皮:理氣和胃降逆,調中焦氣機。
整體治療思路
本方以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為基礎,增人參補氣、龍骨鎮攝、黃連反佐,構成「溫陽固脫、寒熱並調」之法:
- 溫補少陰:附子、乾薑直祛沉寒,救陽氣之衰。
- 標本兼顧:下利不止傷氣陰,故用人參益氣、龍骨澀腸;腹痛嘔逆屬兼症,隨證加減。
- 陰陽互濟:黃連與薑附寒熱並用,既防燥熱太過,又寓「引火歸元」之巧。
全方體現「寒證為本,兼症為標」的辨證思維,適用於少陰寒化兼中焦失調之複雜證候。
傳統服藥法
甘草2兩(炙),人參2兩,龍骨2兩,黃連2兩,乾薑2兩,附子(中型者,炮,去黑皮)1枚。
下而腹痛,加當歸2兩;嘔者,加橘皮1兩。
上切。
以水6升,煮取2升,分2服,不癒復作。
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陽散寒、和胃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少陰病、寒多、表無熱、但苦煩憒、默默而極、不欲見光、有時腹痛、其脈沉細而不喜渴、已十餘日而下利不止、手足微冷、及無熱候者。但本方具有一定的溫燥之性,因此陰虛火旺、內熱熾盛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增損四順湯, 出處:《外台》卷一引崔氏方。 組成:甘草2兩(炙),人參2兩,龍骨2兩,黃連2兩,乾薑2兩,附子(中型者,炮,去黑皮)1枚。 主治:少陰病,寒多,表無熱,但苦煩憒,默默而極,不欲見光,有時腹痛,其脈沉細而不喜渴,已十餘日而下利不止,手足微冷,及無熱候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