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變白頭翁湯

通變白頭翁湯

TONG BIAN BAI TOU W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肝經 15%
大腸經 15%
脾經 13%
腎經 13%
心經 7%
膽經 3%
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變白頭翁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緩解白頭翁燥性: 白頭翁性寒涼,擅長清熱解毒,但容易傷及脾胃,導致津液虧損。山藥性平味甘,能滋陰潤燥,補脾益氣,有助於緩解白頭翁的燥性,避免其過度傷陰,維持機體陰陽平衡。
  2. 健脾益氣,增強藥效: 山藥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使藥物更易於吸收,發揮更佳療效。同時,山藥也具有固腎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免疫力,配合白頭翁更好地清除體內毒素,促進疾病康復。

「通變白頭翁湯」方中以白頭翁為君藥,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 白頭翁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對於熱毒蘊結腸胃所致的便祕、腹痛、發熱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專治濕熱下痢: 方中白頭翁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有效清除腸道濕熱,緩解腹瀉、痢疾等症狀,達到通便止瀉的目的。

因此,白頭翁在「通變白頭翁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治療熱毒蘊結腸胃、濕熱下痢等症狀的關鍵藥物。

「通變白頭翁湯」中加入「秦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燥濕止癢: 秦皮性寒,味苦,入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止癢之效。白頭翁湯本身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為主,加入秦皮可增強其清熱燥濕之力,尤其適用於濕熱蘊結、下焦濕熱所致的瘡瘍、濕疹、皮膚瘙癢等症。
  2. 收斂止瀉: 秦皮還具有一定的收斂止瀉作用,可輔助白頭翁湯治療腸道濕熱引起的腹瀉,並有助於減少腸道炎症,促進腸道黏膜的修復。

因此,秦皮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清熱燥濕之力,更提升了其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皮膚及腸道疾病的療效。

通變白頭翁湯中加入地榆,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歸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之效。白頭翁湯主治熱毒壅盛、腸胃熱結、瀉痢膿血等症,地榆可協同白頭翁清熱解毒,並可止血,防止膿血過多流失。
  2. 收斂止瀉: 地榆具有收斂止瀉之效。白頭翁湯中含有白頭翁、黃芩等寒涼之品,容易傷及脾胃,導致腹瀉。地榆的收斂作用可以緩解腸道蠕動,減少腹瀉,避免藥物過於寒涼。

通變白頭翁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緩和藥性: 白頭翁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容易傷脾胃。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作用,可以中和白頭翁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損傷脾胃。
  2. 協同療效: 白芍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以配合白頭翁等清熱解毒藥物,共同發揮瀉熱止痢的功效。此外,白芍還能緩解白頭翁帶來的腹痛、腹瀉等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通變白頭翁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甘草性甘平,能緩解白頭翁、黃芩等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白頭翁、黃芩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止痢之效,但若單獨使用,寒性過重,易傷及脾胃,甘草的加入可起到調和脾胃、緩解藥性過寒的作用。

其二,甘草味甘,可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甘草味甘,入脾經,能補脾益氣,和中緩急。在通變白頭翁湯中,甘草可以中和其他藥材的燥性,使藥效更趨溫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通變白頭翁湯為一經典中醫處方,其組方精妙,旨在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方中選用三七,實則取其活血化瘀、止血之功。三七,又名田七,味甘微苦,性平,歸肝、胃經,擅長於止血而不留瘀,行瘀而不耗氣。對於熱毒瀰漫,血絡受損所致之痢疾,三七既能收斂止血,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又能活血化瘀,促進病灶恢復,從而達至標本兼治之效。與白頭翁、黃連等清熱解毒之品相配,更增強了該方清除腸胃濕熱,保護腸道黏膜之功能,使療效更加全面。三七在此方中,猶如一座橋樑,連接了止血與活血兩大功效,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攻補兼施之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變白頭翁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源自《醫學衷中參西錄》,主治「熱痢下重腹疼」,尤適「曾嗜鴉片而患痢者」,或「痢久腸中腐爛」之證。其病機核心為「陰虛兼肝膽實熱」,臨床見症如下痢赤白稠黏、日十餘次、腹疼重墜、脈弦有力,反映濕熱蘊結腸道、氣血壅滯,甚則腐傷血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 白頭翁(4錢)為君,苦寒入大腸經,專清血分濕熱,為治熱毒血痢要藥。
    • 秦皮(3錢)輔助清熱燥濕,收澀止痢,與白頭翁協同抑制腸道濕熱腐敗。
    • 生地榆(3錢)性沉下降,涼血止血,針對痢久腸腐、便下赤白,防止血絡續傷。
    • 鴨蛋子(60粒)即鴉膽子,善清血分濕毒,殺蟲止痢,對阿米巴痢或腐爛性痢疾尤效。
  2. 柔肝緩急,和血止痛

    • 生杭芍(4錢)酸寒,養肝陰、緩攣急,既制肝火橫逆,又解腹疼下墜。
    • 甘草(2錢)甘緩和中,與芍藥相配成「芍藥甘草湯」意,鬆弛腸道平滑肌痙攣。
  3. 益陰健脾,固攝腸絡

    • 生山藥(1兩)重用為君,補脾益陰,既能防苦寒傷胃,又可固攝下焦滑脫,標本兼顧。
    • 旱三七(3錢)化瘀止血,生肌斂瘡,修復腸道腐損,與地榆共奏止血生新之效。
  4. 服法深意
    先以蔗糖水送服三七、鴨蛋子半劑,取其甘緩護胃,直達腸道清熱化瘀;隔時再服餘藥煎湯,使藥力分層釋放。二煎時重複此步驟,維持療效持續性。

配伍特點與原理

  • 攻補兼施:以白頭翁湯(去黃柏、黃連)為基礎,減苦寒增養陰(山藥、白芍),避免傷正,契合「下久陰虛」體質。
  • 通澀並用:清熱解毒佐以三七、地榆止血,山藥固澀,治痢不滯邪,止血不留瘀。
  • 肝腸同調:芍藥、甘草柔肝解痙,從肝論治腹痛下墜,體現「調肝即所以治痢」思路。

臨床驗證
原案患者先瀉後痢,初投本方痢愈轉瀉,誤以為寒而用溫補,反致痢復發,足證「無寒不受溫補」;再以通變白頭翁湯收效後,改山藥、蓮子等調補脾胃,終癒。此示「熱痢雖久,不可妄溫」之訓,亦彰顯本方清中寓補、祛邪扶正之妙。

傳統服藥法


生山藥1兩,白頭翁4錢,秦皮3錢,生地榆3錢,生杭芍4錢,甘草2錢,旱三七3錢(軋細),鴨蛋子60粒(去皮,揀成實者)。
上藥先將三七、鴨蛋子用白蔗糖水送服一半,隔點半鐘,再將余藥煎湯服。所余一半,至二煎時如前法服。
痢疾:王劍秋,年四十許。已未孟秋,自鄭州病歸,先瀉後痢,腹疼重墜,赤白稠粘,一日夜十餘次,其脈弦而有力,知其下久陰虛,肝膽又蘊有實熱也。投以此湯,一劑痢愈,仍變為瀉,日四五次,自言腹中涼甚,愚因其疾原先瀉,此時痢愈又瀉,且恆以溫水袋自熨其腹,疑其下焦或有伏寒,遂少投以溫補之藥。才服一劑,又變為痢,下墜腹疼如故,惟次數少減。知其病原無寒,不受溫補,仍改用通變白頭翁湯。一劑痢又愈,一日猶瀉數次,繼用生山藥一兩,龍眼、蓮子各六錢,生杭芍三錢,甘草、茯苓各二錢,又少加酒曲、麥芽、白蔻消食之品,調補旬日全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通變白頭翁湯, 出處:《衷中參西》卷三。 組成:生山藥1兩,白頭翁4錢,秦皮3錢,生地榆3錢,生杭芍4錢,甘草2錢,旱三七3錢(軋細),鴨蛋子60粒(去皮,揀成實者)。 主治:熱痢下重腹疼,及曾有鴉片嗜好而患痢之人。痢久而腸中腐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