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陰清燥湯

ZI YIN QING Z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3%
肺經 23%
脾經 21%
膀胱經 8%
腎經 8%
肝經 6%
心經 6%
胃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滋陰清燥湯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味甘,歸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化石之效。滋陰清燥湯常用於治療肺燥津傷、口乾咽燥、咳嗽痰粘等症,滑石能清泄肺熱,利濕化痰,有助於緩解燥熱症狀。
  2. 利尿通淋:滑石能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緩解尿道不暢、小便不利等症狀。滋陰清燥湯在治療肺燥津傷的同時,也常伴隨有濕熱蘊結,滑石的利尿通淋作用能協助清熱利濕,使藥效更顯著。

滋陰清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緩解其他藥材的燥性,避免過於寒涼或燥烈,使藥性更平和,更適合患者服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本身具有益氣補脾、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能增強藥效,使滋陰清燥的效果更顯著。例如,甘草可以減輕石膏的燥性,使滋陰潤燥的效果更加突出。

滋陰清燥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其滋陰養血、柔肝止痛的功效。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能養肝血,柔肝氣,緩解肝氣鬱結,並可滋陰潤燥,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

同時,白芍還能緩解因肝氣不舒導致的疼痛,如脅肋疼痛、經行腹痛等。因此,在滋陰清燥湯中加入白芍,有助於更好地滋陰清熱,緩解肝氣鬱結,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滋陰清燥湯中加入山藥,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肺、固腎益精的功效。滋陰清燥湯常用於治療陰虛肺燥,而山藥的滋陰作用能緩解肺燥,並能補益脾腎,使氣血充足,增強機體抵抗力,更有效地緩解肺燥症狀。

二、山藥富含黏液蛋白、澱粉等營養物質,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提高抵抗力,減少因肺燥導致的反覆感冒等症狀。

主治功效


滋陰清燥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滋陰清燥湯主要用於治療溫病後期,外邪已解,但陰液耗損,餘熱未清所致的諸多症狀。具體表現為:

  • 不滑瀉,或兼喘息,或兼咳嗽,頻吐痰涎:這些症狀反映了體內燥熱未清,津液不足,肺氣失宣的病理狀態。
  • 確有外感實熱,而脈象甚虛數:脈象虛數提示正氣已虛,但仍有實熱留存,這是一種虛實夾雜的證候。

病機分析

從上述古文內容可以看出,滋陰清燥湯所治病症的病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溫病傷陰,津液虧損:溫病為熱邪致病,易耗傷人體陰液。病至後期,即使外邪已解,但津液虧損的狀態可能依然存在,表現為口渴、痰涎黏稠等症狀。

  2. 虛火上炎:陰液虧損,陰不制陽,則易導致虛火上炎。如《盤珠集胎產症治》中提到“少陰虛火上浮,厥陰鬱火上達,少陽伏火上乘”,這些都是虛火上炎的不同表現形式。

  3. 肺失清肅:肺為嬌髒,喜潤惡燥。燥熱傷肺,肺失清肅,則可出現咳嗽、喘息、痰涎等症狀。

  4. 脾胃虛弱:多數病案中都提到了滑瀉的症狀,即使方名為「滋陰清燥湯」,在實際應用中,滑瀉仍然是重要考量。這提示了脾胃虛弱,運化失司的病理變化。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氣血不足,正氣虧虛,更易感受外邪或加重內傷。

  5. 氣機鬱滯:某些病案中提到了氣機不暢的表現,如脈結、腹脹等,這與肝氣鬱結有關。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若肝氣鬱結,則氣機不暢,可導致多種病症。

治療原理

滋陰清燥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滋陰為主:方中重用山藥,滋補脾胃,益氣生津,以恢復脾胃運化功能和補充耗損的津液。此外,某些醫案中還會加用生地黃、玄參等滋陰藥,以增強滋陰之力。

  2. 清燥為輔:方中用滑石清熱利濕,引熱下行,以清除體內餘熱,緩解燥熱症狀。白芍養血柔肝,配合甘草酸甘化陰,有助於滋陰清熱。

  3. 標本兼顧:本方既能滋陰以治本,又能清燥以治標,體現了標本兼顧的治療原則。例如,對於滑瀉的症狀,山藥固澀止瀉,滑石利水而止瀉,二者相得益彰。

  4. 靈活加減:從多個醫案可以看出,張錫純在使用滋陰清燥湯時,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靈活加減。例如,對於虛象明顯的患者,會加用人參、黃耆等補氣藥;對於氣機鬱滯的患者,會加用生麥芽等疏肝理氣藥;對於陰虛嚴重的患者,會加用生地黃、玄參等滋陰藥。

總結

滋陰清燥湯是張錫純創制的有效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溫病後期陰虛燥熱的證候。其治療原理為滋陰與清燥並用,標本兼顧,且可根據病情靈活加減。通過對多個醫案的分析,可以看出該方在臨床上應用廣泛,療效顯著,對於溫病後期,以及其他疾病出現的陰虛燥熱症狀,都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特別是其對上焦燥熱,下焦滑瀉這類「上熱下寒」、「上實下虛」的疑難病症,能夠同時調和上下,滋陰清燥,固本培元,展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傳統服藥法


滑石1兩,甘草3錢,生杭芍4錢,生山藥1兩。
溫病:一夫人年近七旬,身體羸弱,谷食不能消化,唯飲牛乳,或間飲米湯少許,已二年臥床,不能起坐矣。於戊午季秋受溫病。脈甚細數,按之微覺有力,發熱咳嗽,吐痰稠粘,精神昏憤,氣息奄奄。投以本方,減滑石之半,加玄參五錢,一劑病癒強半。又煎滓取清湯一茶盅,調入生雞子黃一枚,服之全愈。愈後身體轉覺勝於從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咳嗽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滋陰清燥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滑石1兩,甘草3錢,生杭芍4錢,生山藥1兩。 主治:溫病外表己解,其人或不滑瀉,或兼喘息,或兼咳嗽,頻吐痰涎,確有外感實熱,而脈象甚虛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