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滋陰固下湯

ZI YIN GU XIA TANG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腎經 22%
脾經 15%
肝經 15%
肺經 15%
胃經 13%
心經 8%
膽經 5%
膀胱經 2%
大腸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溫病外感之火已消,渴與瀉仍未全癒,或因服開破之藥傷其氣分,致滑瀉不止,其人或兼喘逆,或兼咳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者。

傳統服藥法

生山藥1兩半,懷熟地1兩半,野台參8錢,滑石5錢,生杭芍5錢,甘草2錢,酸石榴1個(連皮搗爛,若無,可用牡蠣煅研1兩代之)。
汗多者,加山萸肉(去淨核)6錢。
上藥用水五鐘,先煎酸石榴十餘沸,去滓再入諸藥,煎湯兩鐘,分二次溫飲下。

方劑組成解釋

山藥性甘、平。主治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泄瀉便溏、肺虛喘咳、腎虛遺精、白帶過多、尿頻、虛熱消渴。

熟地黃性味甘、溫。主治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鬚發早白。

黨參性味甘、平。主治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用於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四肢乏力、肺虛喘咳、氣短自汗、氣微兩虧諸證。

滑石性甘淡、寒、無毒。主治利水通淋、清解暑熱、祛濕斂瘡。用於熱淋、石淋、尿熱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外治濕疹、濕瘡、痱子。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石榴性。主治湯止瀉,止血,止咳。主治:腹瀉或痢疾經久不止,久咳不愈

牡蠣性味鹹、微寒。主治斂陰、潛陽、止汗、澀精、化痰、軟堅。治驚癇、眩暈、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崩漏、帶下、瘰癧、癭瘤。常用於驚悸失眠、眩暈耳鳴、瘰癘痰核、瘕痞塊、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泛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咳血咳嗽氣喘心絞痛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妄想狀態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衰竭汗出(身體易出汗)

相同名稱方劑

滋陰固下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生山藥1兩半,懷熟地1兩半,野台參8錢,滑石5錢,生杭芍5錢,甘草2錢,酸石榴1個(連皮搗爛,若無,可用牡蠣煅研1兩代之)。 主治:溫病外感之火已消,渴與瀉仍未全癒,或因服開破之藥傷其氣分,致滑瀉不止,其人或兼喘逆,或兼咳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天水滌腸湯

相似度 71%

滋陰清燥湯

相似度 66%

水木兩滋湯

相似度 57%

滋陰宣解湯

相似度 57%

加味天水散

相似度 54%

保元清降湯

相似度 53%

膏淋湯

相似度 53%

溫補榮氣湯

相似度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