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己化土湯

JIA YI HUA T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血證論》卷七

方劑配方組成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6%
肝經 22%
心經 13%
肺經 13%
胃經 13%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6-15

方劑組成解釋

甲己化土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緩肝解鬱,養血柔肝: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肝解鬱之功效。方中用白芍,旨在緩和肝氣鬱結,疏肝理氣,同時滋養肝血,緩解肝鬱所致的疼痛、失眠、煩躁等症狀。
  2. 配伍增強功效: 白芍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發揮功效。例如,白芍與柴胡配伍,可增強疏肝解鬱的效果;與黃芪配伍,可補氣養血,增強整體調理效果。

總之,白芍在甲己化土湯中發揮着緩肝解鬱,養血柔肝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甲己化土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甲己化土湯方中常含有辛溫燥烈的藥物,例如黃芪、附子等,容易損傷脾胃,甘草可以起到中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例如黃芪補氣,附子溫陽,甘草可以提高它們的藥效發揮,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甘草在甲己化土湯中起着重要的調和藥性和增強療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甲己化土湯」出自於《血證論》卷七,原文中提到:

楊西山所提出的失血治療大法中,高度推崇此方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劑,並極力讚揚其療效之妙。實際上,白芍能作用於肝臟,與川芎、桃仁配合,這三味藥共同作用能有效清除舊血,促進新血生成。

方中再輔以炮製的黑姜和炙甘草,這三味藥物能夠被引導進入肺和肝臟,發揮生血和調理氣機的作用,因此被視為產後調理的良藥。

然而,在多數文獻中,炙甘草往往被誤改為益母草。但實際上,益母草性質偏涼,主要功能在於涼血和利水,並非此方目的所需。

此方設計的初衷在於化舊生新,若誤用益母草,則難以實現生血的功效,這與方劑的命名及治療目標相悖。我的看法是,益母草或許適用於治療紅色痢疾或尿血等病症,但在甲己化土湯中則不適用。

使用益母草替代炙甘草,將無法達到該方原本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傳統服藥法


白芍5錢,甘草3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鏈球菌性咽喉炎急性會厭炎咽喉痛

相同名稱方劑


甲乙化土湯, 出處:《血證論》卷七。 組成:白芍5錢,甘草3錢。 主治:出血後,脾陰虛,脈數身熱,咽痛聲啞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