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建中湯

三味建中湯

SAN WEI JIAN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7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肝經 21%
心經 18%
胃經 10%
肺經 10%
腎經 8%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味建中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1. 補益氣血: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三味建中湯以甘草、桂枝溫補脾胃,白芍則協同補益氣血,使脾胃得養,氣血充盈。
  2. 緩解疼痛: 白芍有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可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四肢酸軟等症狀,使三味建中湯的療效更加全面。

總之,白芍在三味建中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僅補益氣血,更能緩解疼痛,使整體方劑功效更佳。

三味建中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降低毒副作用的作用。三味建中湯中包含人參、黃芪,藥性偏溫燥,甘草能中和其燥熱之性,避免燥傷脾胃。
  2. 補脾益氣: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亦具備補脾益氣之效。三味建中湯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甘草能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藥效,促進人體恢復。

因此,甘草在三味建中湯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僅調和藥性,更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治療脾胃虛弱等症。

三味建中湯中包含肉桂,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補中益氣: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補中益氣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四肢不溫等症狀,肉桂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2. 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三味建中湯以甘草、桂枝為主,其中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肉桂的燥性。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溫經通絡的作用,與肉桂共同溫陽散寒,補益脾胃。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味建中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表虛自汗」,即因衛氣虛弱、腠理不固導致的自發性汗出,常見於體弱或外感後表氣不固者。其病機多屬營衛不和,陽氣虛弱無力固攝,故汗液外泄。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解析

  • 芍藥(2錢)
    養血斂陰,柔肝緩急,與甘草配伍(芍藥甘草湯)可調和營血,緩解筋脈拘急。於此方中助收斂汗液,兼補陰血以配陽氣。
  • 甘草(1錢)
    益氣和中,調和諸藥,與芍藥協同緩急,與桂枝相配(桂枝甘草湯)可溫補心陽,間接助固表。
  • 官桂(5分)
    即肉桂,溫陽散寒,通營衛之氣,助陽氣升發以固表止汗。其性溫而不燥,少量用之可振奮陽氣而不過耗陰血。
  • 生薑(3片)、大棗(1枚)
    生薑辛散溫通,助桂枝發散表邪;大棗甘緩補脾,與芍藥配伍養血和營。二者合用調和脾胃,助化生營衛之氣。

2.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建中」為名,推測其意不在直接補中焦,而在透過調和營衛、溫陽斂陰以「建立中氣」,間接固表止汗。其機理可分三層:

  • 調和營衛
    桂枝(官桂)配芍藥,仿仲景桂枝湯結構,一散一收,調和營衛以治表虛。
  • 溫陽固表
    官桂助陽氣外達,芍藥斂陰內守,使陽氣得以固攝汗液,適用於陽虛不固之自汗。
  • 甘緩補虛
    甘草、大棗補益中焦,脾胃氣足則營衛生化有源,輔助衛氣充實腠理。

三、推論可能功效

除傳統主治「表虛自汗」外,此方或可延伸用於:

  1. 輕度營衛不和證:如微惡風、汗出偏多,但無明顯外感邪氣者。
  2. 陽虛體弱之汗證:因陽氣不足導致白日自汗,夜間無明顯盜汗者。
  3. 中焦虛寒兼表不固:若患者兼有四肢不溫、食欲不振,此方溫補之力雖弱,但可緩解輕症。

綜上,三味建中湯以簡馭繁,透過溫陽、斂陰、和中的配合,針對「表虛自汗」之核心病機,體現了中醫「小方治大病」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芍藥2錢,甘草1錢官桂5分。
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味建中湯具有益氣固表、斂汗止汗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調理,避免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身體容易出汗

相同名稱方劑


三味建中湯,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三。 組成:芍藥2錢,甘草1錢,官桂5分。 主治:表虛自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