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建中湯

石膏建中湯

SHI GAO JIAN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8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16%
心經 16%
肺經 16%
肝經 16%
腎經 8%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膏建中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燥熱,滋養陰血:石膏性寒,清熱瀉火,但容易傷陰。白芍性微寒,養血柔肝,可緩和石膏的燥熱之性,滋養因熱耗傷的陰血,防止過寒傷及脾胃。
  • 調和營衛,止痛止瀉:白芍具有斂陰止汗、調理氣血的作用。石膏清熱瀉火,容易導致營衛失調,出現汗出、腹痛、腹瀉等症狀。白芍可調和營衛,固澀止瀉,緩解因石膏清熱而引起的副作用。

石膏建中湯中加入肉桂,看似矛盾,實則巧妙。石膏性寒,用以清熱解表,但其寒性過於峻烈,易傷脾胃陽氣。肉桂性溫,辛香走竄,既能溫中散寒,助石膏清熱解表之功,又能補益脾胃,防止石膏寒涼傷胃。

更重要的是,肉桂能引導石膏之寒氣下行,避免寒邪上犯頭面,使療效更為顯著。因此,肉桂在石膏建中湯中起著溫陽散寒,調和寒熱,引藥下行之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石膏建中湯方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表: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表、瀉火解毒之效。此方以石膏配伍其他藥材,可有效清除因外感風熱而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
  2. 滋陰益氣: 石膏雖屬寒涼之品,但與人參、黃芪等溫補藥材同用,可起到滋陰益氣之效。此方中石膏的加入,可平衡人參、黃芪的溫燥之性,防止燥熱傷陰。

石膏建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石膏性寒,具有清熱瀉火之效,但長期服用可能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能調和藥性,緩解石膏的寒性,保護脾胃。

二、 增強功效: 甘草與石膏相配,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甘草可以調和藥性,使石膏的清熱解毒作用更加溫和,不易傷及正氣。同時,甘草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與石膏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膏建中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霍亂,表虛自汗,風暑合病」,乃針對以下病機:

  1. 霍亂:指上吐下瀉、揮霍撩亂之急症,多因暑濕穢濁或寒熱錯雜侵襲脾胃,導致氣機逆亂。
  2. 表虛自汗:衛陽不固,腠理疏鬆,津液外泄,故見汗出不止,屬虛證。
  3. 風暑合病:外感風邪與暑熱兼夾為患,常見發熱、汗出、頭痛、口渴等表裏同病症狀。

綜合而言,此方適用於外有風暑邪氣襲表、內有脾胃氣機紊亂,伴隨衛氣不固之證,需解表清熱、調和中焦並收斂汗液。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石膏(主藥):

    • 性辛甘大寒,主清泄暑熱,尤其針對「風暑合病」之熱邪,能解肌退熱、除煩止渴。
    • 唐代《千金要方》載石膏用於「傷寒頭痛如裂」,此處亦取其透表清裏之效。
  2. 芍藥(臣藥):

    • 酸寒斂陰,與甘草合為「芍藥甘草湯」基礎,能酸甘化陰、緩急止痛,主治腹痛(霍亂常見症狀)。
    • 兼能斂汗固表,針對「表虛自汗」,與桂枝類方中「芍藥配桂枝」調和營衛思路一致。
  3. 官桂(佐藥):

    • 即肉桂,辛甘大溫,能溫補命門、通陽化氣,助脾胃升發之機,亦防石膏過寒傷中。
    • 與芍藥一溫一斂,調和陰陽,針對「表虛」之本,仿「建中湯」溫補之意。
  4. 甘草(使藥):

    • 甘平和中,調和諸藥,與芍藥協同緩急,與石膏相配甘寒生津,兼顧暑熱傷津之弊。
  5. 生薑、大棗

    • 生薑辛散,助官桂溫中散寒,兼和胃止嘔(針對霍亂嘔吐);大棗甘補,與芍藥、甘草強化補益中焦、滋養營血之效。

全方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石膏清熱解暑,官桂溫陽固表,針對「風暑合病」之寒熱錯雜病機。
  • 標本兼治:石膏、芍藥治標(清熱、斂汗),官桂、甘草治本(溫中、固表),生薑、大棗調和營衛。
  • 建中思想:雖名「建中」,但非純補,而是通過調和陰陽、清補兼施,恢復中焦樞機,符合《傷論》「建中」廣義概念。

延伸推理
此方結構暗合「桂枝湯」變方思路:

  • 以石膏代桂枝(清熱替辛溫解表),保留芍藥、甘草、薑棗,加官桂強化溫裏,適用於「表虛兼裏熱」之證,體現了張仲景「隨證治之」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芍藥、官桂、石膏、甘草。
水2鐘,加生薑5片,大棗2枚,煎1鐘,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石膏建中湯具有益氣固表、和中止汗的作用,但是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大便乾結的人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上吐下瀉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身體容易出汗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膏建中湯,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一。 組成:芍藥、官桂、石膏、甘草。 主治:霍亂,表虛自汗,風暑合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