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五兩湯」方名即已點明其核心組成:黃耆。此藥為君藥,用量達五兩,佔據主導地位,其原因如下: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補氣固表之效。五兩重用,意在充分發揮其補益元氣、提升免疫力、抗禦外邪侵襲的功效。
- 託毒生肌: 黃耆亦有託毒生肌之效,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一些由外邪入侵導致的瘡瘍、癰腫等病症,可輔助治療。
「黃耆五兩湯」以黃耆為君,配合其他藥材,針對不同的病症,可達到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等功效。其用量之大,彰顯了黃耆在方劑中的重要地位。
黃耆五兩湯中加入白芍,是為了緩解黃耆燥烈之性,避免其過於補氣而傷陰。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等功效,可抑制黃耆燥熱之性,防止其過度升發陽氣,導致陰虛火旺。同時,白芍還可以滋養肝血,緩解黃耆補氣過度可能造成的肝氣鬱滯,使補氣的效果更為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因此,白芍的加入,可使黃耆五兩湯補氣而不傷陰,達到藥效協調,溫和補益的效果。
黃耆五兩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源於兩方面考量:
- 溫陽補氣: 黃耆補氣升陽,但性偏溫和,對於脾陽虛寒、氣虛乏力者,單用黃耆效果可能不足。肉桂溫腎陽、助陽氣,與黃耆搭配,能溫補脾腎陽氣,增強補氣效果,使氣血運行更順暢。
- 調和藥性: 黃耆甘溫,肉桂辛甘熱,二者搭配,能調和藥性,避免單味藥物過於燥烈或寒涼,使藥效更平穩,且更易於人體吸收。
總而言之,肉桂加入黃耆五兩湯,不僅增強補氣效果,更能溫陽調和,使藥效更加完善,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黃耆五兩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黃耆性溫,甘草性甘,味甘而平,能調和黃耆的溫燥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而傷陰。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血、調和脾胃、緩解藥物毒性的功效。加入甘草,可以增強黃耆補氣固表的作用,提高方劑的療效。
甘草的加入,不僅有助於調和藥性,更能增強藥效,使黃耆五兩湯的療效更為全面,更適合臨牀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黃汗」,即汗出黃色染衣之症。此證多因濕熱鬱滯肌表或脾虛濕蘊所致,古代醫家認為與「水氣病」相關,屬《金匱要略》所述「黃汗」範疇,症見汗出黏膩色黃、身腫、煩躁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君藥:黃耆(5兩)
性甘微溫,補氣固表,利水退腫。針對黃汗之表虛不固或濕鬱肌腠,黃耆既可益氣托邪外出,又能促進水濕代謝,解決「汗黃粘滯」之根本。臣藥:白芍(3兩)、桂枝(3兩)
- 白芍:養血斂陰,緩急和營,與黃耆相配,補而不滯,調和營衛,防止津液過度外泄。
- 桂枝:溫通陽氣、解肌發汗,助黃耆通陽化氣,推動水濕運行,同時與白芍形成「桂枝-白芍」經典配伍,調和陰陽,穩定汗液代謝。
佐使藥:甘草(3兩)、生薑、大棗
- 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與桂枝、白芍協同強化調營衛之功。
- 生薑、大棗:辛甘化陽,補脾和胃,輔助黃耆健脾以運化水濕,並助藥力外達肌表。
2. 組方邏輯與原理
此方實為「桂枝湯」加黃耆的變方,核心思想在於:
- 益氣固表:重用黃耆補肺脾之氣,固攝肌表,防止津液外泄異常(如黃汗)。
- 調和營衛:桂枝湯基礎架構(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甘草)調節營衛平衡,使汗液分泌正常化,避免濕熱鬱滯。
- 利水祛濕:黃耆與桂枝協同,溫陽化氣以行水,將鬱滯肌腠的濕熱從表而解,或透過小便代謝。
3. 推論延伸功效
除主治黃汗外,此方結構類似「黃耆建中湯」,推測可延伸用於:
- 氣虛濕鬱型水腫(兼見乏力、汗出異常)。
- 營衛不和之自汗、盜汗(因黃耆與桂枝湯的協同作用)。
- 脾虛濕蘊之輕度身重、關節滯澀(通過補氣化濕緩解)。
三、傳統與現代的銜接
古人觀察黃汗與「水氣病」相關,現代或可對應於「色汗症」(Chromhidrosis)或代謝異常(如尿素、色素沉積)。此方通過調節免疫(黃耆)、改善微循環(桂枝)、抗炎(白芍)等多元機制,間接調整汗腺功能與代謝途徑,但須結合具體病因辨證使用。
傳統服藥法
黃耆5兩,白芍藥3兩,桂3兩,甘草3兩。
上為細末。
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7片,大棗1枚,同煎至7分,去滓,食後溫服。
黃耆建中湯(《易簡》)、黃耆建中散(《濟陰綱目》卷十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五兩湯,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黃耆5兩,白芍藥3兩,桂3兩,甘草3兩。 主治:黃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