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天門冬(去心)30兩,半夏(湯洗7次,薑汁制)15兩,知母15兩,桑白皮(銼,炒)15兩,赤芍藥15兩,黃耆15兩,紫菀15兩,甘草(熞 )15兩,白茯苓(去皮)20兩,柴胡(去苗)20兩,秦艽(去土)20兩,生乾地黃20兩,地骨皮20兩,人參10兩,桔梗10兩,鱉甲(去裙,醋炙)1兩。
上為粗末。
每服2大錢,以水1盞,煎至7分,食後去滓溫服。
方中生乾地黃,《醫方類聚》引《局方》作生熟地黃。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具有補氣益肺,生津止渴的作用。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的作用。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作用。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的作用。
人參黃耆散由人參、黃耆、白芍、甘草組成。人參和黃耆都是補氣的藥物,可以補益肺氣,固表止汗。白芍可以養血柔肝,緩解肝氣的鬱結,從而改善心煩意亂的症狀。甘草可以補脾益氣,緩和其他藥物的藥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固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肺熱咳嗽、陰虛內熱等情況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黃耆散, 出處:《得效》卷十一。 組成:人參5錢,黃耆5錢,楊芍藥5錢,粉草3錢。 主治:發熱,自汗,虛煩。
人參黃耆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人參(去蘆)1兩,綿黃耆(蜜炙)1兩,白茯苓(去皮)1兩,山藥1兩,百合1兩,甘草(炒)1兩。 主治:小兒身熱,肌瘦自汗。
人參黃耆散, 出處:《雞峰》卷十。 組成:黃耆2兩,紫菀1兩,款冬花1兩,知母1兩,芍藥1兩,人參1兩,阿膠1兩,食茱萸半兩,桂半兩,糯米半升,伏龍肝1雞子大,鱉甲1個。 主治:勞嗽,嘔咯血出。
人參黃耆散, 出處:《永類鈐方》卷二十一。 組成:人參1分,黃耆1分,白朮1分,白茯苓1分,甘草1分,木香1分,丁香1分,胡黃連1分,白豆蔻1錢半,肉豆蔻1個,使君子5個,乾薑半錢。 主治:脾虛冷瀉並疳瀉。
人參黃耆散, 出處:《馮氏錦囊》卷十六。 組成:川歸身1錢,茯苓1錢,芍藥(炒)8分,真地骨皮8分,白朮8分,川芎8分,人參8分,車前子5分,黃耆1錢,炙甘草5分,熟地1錢5分,鹿角膠(如氣虛者入5茶匙)。 主治:久患白帶,瘦弱無力,腰腹腿痛,飲食無味,面黃浮腫,小水淋瀝,氣虛血少。
人參黃耆散, 出處:《局方》卷五。 組成:天門冬(去心)30兩,半夏(湯洗7次,薑汁制)15兩,知母15兩,桑白皮(銼,炒)15兩,赤芍藥15兩,黃耆15兩,紫菀15兩,甘草(熞)15兩,白茯苓(去皮)20兩,柴胡(去苗)20兩,秦艽(去土)20兩,生乾地黃20兩,地骨皮20兩,人參10兩,桔梗10兩,鱉甲(去裙,醋炙)1兩。 主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口燥咽乾,頰赤心忪,日晚潮熱,夜有盜汗,胸脅不利,減食多渴,咳唾稠粘,時有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