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白芍湯的組成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 溫經散寒,調和營衛: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調和營衛的作用。對於寒邪入侵,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發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症狀,桂枝能溫散寒邪,使氣血流通,達到解表發汗的效果。
- 與白芍相配,緩和藥性:桂枝性溫,若單獨使用,容易耗傷陰津。白芍性寒,味酸,能斂陰止汗、柔肝止痛。桂枝與白芍配伍,一溫一寒,相生相剋,可緩和桂枝的辛溫之性,避免燥烈傷陰,使藥力更加平和,更利於調和營衛,緩解寒邪入侵所致的症狀。
桂枝白芍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緩解疼痛,止痛作用: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桂枝湯所治療的寒邪客表引起的肌肉痠痛、關節疼痛,以及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進一步增強止痛效果。
- 調和藥性,協同作用: 白芍性質偏寒,可以調和桂枝的溫熱之性,防止溫燥傷陰,避免藥性過於偏溫,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桂枝解表散寒的功效,使藥效更加溫和。
桂枝白芍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桂枝性溫,白芍性寒,甘草性平,可調和桂枝的溫燥之性與白芍的寒涼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燥熱或寒涼過度,達到更好的療效。
- 增強藥效:甘草能解藥毒,並能增強桂枝和白芍的藥效,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甘草還能緩和桂枝白芍湯的苦味,提高患者的服藥意願。
桂枝白芍湯的組成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扶正: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作用。桂枝白芍湯主治血虛證,人參的補氣作用能增強血液循環,促進血行,補充因血虛而不足的氣力,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虛弱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 調和營衛: 桂枝白芍湯中的桂枝性溫,味辛,歸心、膀胱經,具有解肌發表、溫經通脈、止痛的作用。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作用。人參可以調和桂枝的溫熱之性,防止其太過燥烈,同時也能緩解白芍的寒性,使藥性更爲平和,更好地發揮陰陽調和,營衛平衡的作用。
桂枝白芍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表虛自汗、營衛不和等症狀。其基本組成為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但根據臨床需要,有時會加入其他藥材如黃耆來增強療效。黃耆作為一味補氣良藥,在此方中主要是為了增強人體正氣,使患者能夠更好地抵禦外邪侵襲。黃耆能補益肺脾之氣,對於氣虛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如容易感冒、疲倦乏力等,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在桂枝白芍湯中加入黃耆,可以協同原有藥物的作用,不僅能調和營衛,還能進一步鞏固患者的體質,促進康復。尤其適合於那些除了表虛自汗外,還伴有氣虛表現的患者。總體來說,黃耆的加入使得此方更趨完善,適用範圍更廣,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枝白芍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原治「出疹誤治」或「暑月過汗」導致亡陽、表虛,繼而邪乘虛入的中風危證。其核心病機為: 過汗傷陽,營衛俱虛 ,致使腠理不固,陰寒內盛,出現冷汗、肢冷、角弓反張等類似外風內侵的急症。古人所言「中風」在此為「表虛受邪之驟變」,與現代腦血管病變不同,而更貼近「傷寒論」中亡陽證與痙病範疇。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桂枝+白芍(君藥)
- 桂枝溫通衛陽,助氣化以固表;白芍斂陰和營,緩急止痙。
- 二者比例調和營衛,針對「汗過多、營陰外泄、筋脈失養」之抽搐強直。
人參+黃耆(臣藥)
- 人參大補元氣,救亡陽之脫;黃耆固表實衛,填補汗後表虛。
- 二者協力恢復「氣陽雙虛」狀態,杜絕邪氣內陷之路。
甘草(佐使)
- 調和諸藥,助白芍緩急解痙,輔人參補益中焦。
推論方義
此方融合「 桂枝湯 」(解表調營衛)與「 玉屏風散 」(固表益氣)思路,但重用補氣藥以救急,屬「 益氣固脫為主,調和營衛為輔 」的變方。其治證關鍵在「 亡陽→表虛→寒痙 」的連鎖病理,通過:
- 溫陽固表 止汗防脫
- 滋營舒筋 解痙醒神
使「陽回、汗止、筋柔」,逆轉危候。
與經典方的差異
較「桂枝加附子湯」(治太陽病過汗亡陽),此方去生薑、大棗之散表,加人參、黃耆專補氣虛,更適合「 氣陽兩虛 」之痙厥,反映後世對「虛極生風」的延伸應用。
傳統服藥法
桂枝、白芍、甘草、人參、黃耆。
服藥後,身溫、汗止者,可治;身冷、脈微,汗不止者,不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和營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白芍湯,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桂枝、白芍、甘草、人參、黃耆。 主治:出疹因麻黃藥太多,或暑月服表藥,汗出過多亡陽,表氣空虛,邪往湊之,變成中風,冷汗大出,遍身涼,手足冷,身項強掣,角弓反張,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